硕士生的科研成果
(2013-11-03 10:21:41)
标签:
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校园 |
分类: 本业治生 |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研究生奖学金评选时间,围绕评奖的“战争”周期性的上演。除了班干部、活动加分的争议外,分歧最大的在科研加分。目前学校的博士奖学金人人有份(只是等级上稍有差别),但硕士的名额有限,原来博士“打架”的情况少了,硕士的“矛盾”突出了。
刚才看了公示近一周的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硕士生的科研大致可以分成下列几种:
第一,跟着导师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导师组织的、硕士生力所能力的参与进来的项目,包括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综述或书评译介、或者参与导师主编的期刊或读物等。
第二,在二、三流以下的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这是目前硕士生发挥学术论文的主阵地。
第三,从未听说过的期刊名称,从杂志名称看也与历史毫不相关的公开出版物。
第四,在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文章者,非常少,一定是最优秀的少数人。
说句实在话,硕士生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尤其是目前的硕士生专业基础并不是太扎实,学校也并没有强制要求硕士生发文章。所以,目前学生发表文章的主要动力或动力之一是评奖学金。那么关于一篇文章该加多少分,也就成为想评奖学金者最为关注的。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投了资——掏钱、走关系——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更注重自己的“投资回报”!
前几天,我曾在“人人”空间上听了同学们对评奖学金的看法,一方面大家认为奖学金评定激化了同学关系和矛盾,毕业多年也不再来往;另一方面,希望奖学金的评定能有正确的导向,制度不能成为“坏人”的帮凶。那么,硕士生科研,哪些是该提倡的?哪些是该禁上的?
比如,鼓励研究生科研,肯定没有错。科研体现在什么方面?以什么样的方式鼓励?就有分歧了。如果以实际发表成果为标准,有人就拿钱去发下三滥的垃圾文章,发很多篇,找人署名,共同署名等;如果以参加会议以标准,有的人竟然能提供很多的会议邀请函;如果以参加课题为标准,有的人能开来很多的证明材料......
认真分析今年硕士生的科研成果,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成果还都在"历史"的专业范围之内,成果原件我没有看,质量不好评价。就成果的来源看,参与导师的课题或项目这一类,我是提倡的,导师带领研究生做研究。其实,如果是导师的课题的话,一是可能有经费的,像理工科给导师做项目,应该给学生发补贴,二是要有“稿费”的。学生从中得到的训练才是更有价值的。当然,导师带学生有两种很坏的表现,一是让学生做与专业无关的事情,二是不给学生报酬。
另外两类稿件,大多是掏钱发的文章。掏钱发文章不能一概否定,但学生掏钱发出来的绝大部分文章,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目前,绝大部分硕士生研究生发表论文,与毕业无关、与学位无关、与工作无关,又影响到同学感情,浪费了版面费,败坏了学术风气。如果研究生真的水平到了,发自内心对学术的喜爱,自己去投稿、参加征文、参加学术会议,这才是学术的正道。或者,实际“代表作”制,不是拼数量,而是每人拿出一、两篇,让专家进行评选,以决定加分的比例。虽然麻烦,但相对公平。
我给研究生的忠告是:做人,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别为了眼前的奖学金,做终生后悔的事!
前一篇:会议综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