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评论 |
1、《连载仨月点击百万
作 者: 张守刚 2006-8-13北京娱乐信报 www.stardaily.com.cn
2、《千人论战,草根改写历史》本报记者 李晓静《江南时报》 ( 2006-08-20 第14版 )
3、《草根写明史叫板易中天》,《南京晨报》记者仲敏2006-08-22 08:27:39,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6-08/22/content_1373651.htm
第一.三篇书评肯定有人抄袭!三篇书评内容信息大致相同,仔细对比发现,思路与结构基本相同,但作者、遣词造句不同。文章孰先孰后,一目了然。最早刊出者应该是《北京娱乐信报》记者张守刚,其次是李晓静,再次是《南京晨报》(晨报记者:仲敏)。
第二,采访的所谓专家纯属瞎编乱造,始作俑者造假,抄袭者肆意发挥。为了论述《那事儿》的社会反响,先是讲了,在网络上的反映,然后讲了专家的观点。一是“明史专家”、“历史学者”;二是北师大流行文学博士二人观点。评书者是否采访后者笔者不清楚,但前者肯定没有接受采访。有意思的是,张守刚的“专家评价”只是说“历史学者彭勇”,彭勇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名字,姓名彭勇者,既有历史工作者,也是警察、小偷、总经理和抢劫犯等,而李晓静则在“历史学者彭勇”之前加上了“顾诚先生弟子”,不知李大记者是如何得知从事明史研究工作的彭勇是师出已故著名史学家顾诚先生门子?把一生视名利如粪土的顾先生也抬出来,实在不厚道。《南京晨报》的作者说得更像是真的一样:“如果能做到有学术性而又好看,当然是最理想的,不过这个难度很高,可以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位作者可能不太了解明史学界的人了,像著名明史专家学者王春瑜先生、陈梧桐先生、樊树志先生和毛佩琦先生,还有年轻学人陈宝良先生、余同元先生、夏维中先生等都是既有学问,又有好文笔。
第三,书评作者对明史的基本史料存在杜撰嫌疑。为了表明“当年明月”对明史的热爱与学术积累之深,最初发表书评的张守刚和李晓静两位先生都说“他床头放着三本书:《明实录》、《明通鉴》、《明史》”其实,这是三部大书,不是三本,目前常见的版本,《明实录》有一百册,除了台湾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过以外,就没有再版,许多治明史者都以得到一套《明实录》为梦想,明月先生不仅在床上放不下,估计他很难购得这套书。《南京晨报》的作者把明月先生的床头书给改了改,把《明实录》换成了《明史纪事本末》,文章道:“他的床头和房间里到处堆满《明史》、《明通鉴》、《明史记事本末》等,每天都是在书里面睡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部头较大,有28册,后两部常见的版本加起来也不过10册。
再重复一遍:本人不对当年明月先生做任何点评,也不对《明朝那些事儿》一书内容作任何点评。历史读物是人写的,只要是有思想的人,谁都有资格去撰写,去评论;只要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有读者愿意购买就行!谁都没有资格控制话语权!
附带说三句:
第一句:在这个快餐年代,在多元年代,喜欢大白话是可以理解的。但“写历史”的人讨厌古文是不可能把史料读明白的,读不明白,是不大可能把材料的意思理解清楚的。
第二句,专家的文章未必是故作高深,可能是研究的对象就有相当的深度,我们不好去臆造别人是不是故作高深。
第三句:全民读史热的功劳无论如何不应当算在易中天先生身上,是不是从阎崇年先生那里算起从合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