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良知与圣人的致良知
(2017-08-19 11:08:14)
标签:
沈思源文化原创 |
分类: 思深忧远 |
这人世间,能在千百年之后,其德行依然美名四扬,被人们所敬仰与仿效;其思想依然熠熠发光,被人们所研究与追崇;其言语依然如雷贯耳,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样的人谓之圣人。
悉达多出世,悟道后被人尊称为“佛祖”“世尊”,佛教因佛祖而诞生。李耳出世,悟道后被人尊称为“老子”,道教因老子而诞生。孔丘出世,悟道后被人尊称为“孔子”,儒教因孔子而诞生。
每一位圣人出生的家庭不同,成长的经历不同,悟道的过程不同,悟道后对世人劝解的角度也不同。佛祖提倡无我,侧重于超世。认为人生是苦,要通过修行,最终达到无我,超越轮回。而老子提倡出世,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孔子则侧重于入世的践行,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譬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
佛教讲究净以养心,道教推崇静以养气,而儒家提倡敬以修身。每一家都独成一体,但似乎又都有关联,总之是劝人以善,因果不虚。我从不排斥哪一家,甚至是对哪一家都期望得以有更深入地了解。
我之所以讲这么多,是因为我时常在想,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若是将这三家所推崇的思想结合到一起,践行于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以及每一个起心动念,那人生没有不完美的。
王阳明先生无疑是将这三种思想践行于一身的最完美的典范。早在十来年前,其实我也翻阅过王阳明先生的著作,但是当时只当一本哲学著作去看了。看完后,颇为赞同先生的思想,但是过后终究还是忘了。没有将他提出的“致良知”时时刻刻记在心头。甚至还暗暗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充满良知的人。似乎良知就是我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是不需要学习的。即使在身无分文的时候,也能将无意中捡到的鼓鼓的钱包交给相关的人员,因为只有这样做,才会心安。即使身上只有一块钱,如果别人需要,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去。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更加快乐。别人有困难,我愿意不遗余力地去帮助。我以为这样的一颗心,一定包含了满满的良知。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个境界我已经有了,我需要修习更高的境界。于是我四处朝圣,住处摆满各种佛书,只求早日悟道,修成正果。一晃十年过去了,我发现,我的境界并没有提升。我并没有因四处朝圣而悟道。相反,我丢掉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譬如我写作没有像最初那么勤奋。譬如很多事情还没有尽力就开始放下。我享受清贫,坦然面对各种无常,以为这就是不执著。我甚至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这种成长,让自己变得与大多数同龄人都有所不同。可是,我真的实现我生命的价值了吗?
那一刻,我在欣慰的同时,为自己曾经狭隘的良知感到深深的惭愧。我的良知是何等的小啊,只是不去犯错,只是独善其身。可是我对这个世界做过任何有贡献的事情了吗?我出版的那些著作究竟又影响过多少人呢?还是我仅仅只是洁身自好地活着。甚至,有时也未必能完全的洁身自好。我不能保证我没有过任何邪恶的念头,譬如我偶尔对某个人的心动,有时其实是妄念。而我所谓的良知,是我能意识到,这种念头的荒谬。可是我终究不能做到一念不生。而真正的良知,就是连一个恶的起心动念都不应该有。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最高本体。王阳明先生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则不同,致良知即是将良知推广落实到事事物物。是一个兼知兼行的过程,也即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却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一个有良知的人必定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人世的目的,并且能通过“知行合一”的践行来完美人世之行的意义。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成即佛成”。在很久以前,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修行终成佛道。但是如今,我只想成为一个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人,能在活着的时候,做些对这个人世有意义的事。感恩我的振滔兄长,感恩金怀兄今天再一次地推荐,让我突然从梦中醒来。醒来,写下一这篇肺腑之言。为我的过往忏悔,未来,让我们一起去行走在“致良知”的路上。也感恩致良知四合院。愿在您们的召唤下,有更多人一起醒来。
沈思源,当代作家,源点思想库创始人。出版作品有《天国归来》、《漂魂》、《梦醒记》、《返思录》、《我的太阳之子》、《水里的圣经》、《身心健康密码》、《走着走着就遇见了》等长篇小说及哲思类书籍。她倡导,生命是一场持续的修行,也是一场充满喜悦的旅程。从阅读开始,借由修心与修行,迈向生命的完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