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寄语2011

(2011-01-02 01:56:49)
标签:

李泽厚

2011

杂谈

这是一篇摘自李泽厚老师在《博客中国》中发表的文章。是在昨天晚上。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李老师作了这样的思考,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在思考一个国家的命运。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很有幸,上天让我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遇到各种各样的良师益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昨天从费城回纽约的路上,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思源,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读读李泽厚先生的作品。他是我最为敬重的中国当代的思辨家,相信他的思想会对你有所触动!”的确,当我回到纽约的家中,当我看到李泽厚老师在2010的最后一天写下的这篇文章,我知道,作为一个思考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当然,这篇文章不但对于群体有益,对于个体的生命同样充满启示。

 

2010年在今晚就要结束了。但我觉得,它好像不应该就这样终结。

2011年对我而言,好像并不真的存在。它好像不会到来。

也许,我们没有明天。

即使“明天”真的来了,其实也不过是“今天”的绵延。

今年初,南方周末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于是,“围观改变中国”,成了今年的热词。

尤其是近来几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在围观。

然而,围观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中国,则是一个未知数。

认为“围观改变中国”,这是寄希望于未来。

寄希望于未来,实际上就是寄希望于别人,或者,寄希望于自己能够永生。

善待他人,对他人抱有希望,这固然不错。然而,改变现实的行动还得依靠自己。

正因为自己并不能永生,所以,我们就应该“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就是不要苟活!而要活出生活的意义。

所谓“活在当下”,其另一面就是“我们明天就可能死去”。

明天是未知的,明天是一个未知数。

明天,有很多人、很多事物,都会离我们而去。

而在明天的明天,我们也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以,我们之所以活着,永远都是“现在”地活着的。

“现在”,就是我们的全部!“现在”使得“我们”是活在一起的。

而在明天,“我们”不一定就在一起了。

所以,“向死而生”,才是真正地面向“他者”而活!也是面向未来而活!

“活在当下”,是最道德的活法。因为惟有“现在”将“我们”联结在一起。

我们没有明天——这是“活在当下”的一种信念。

并且,只有这个信念,才能让我们摆脱对时间的虚无感,意识到“现在”的存在。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而在“现在”面前,只有勇者才能担当得起“向死而生”的信念。

“向死而生”指向“生”而不是“死”,它叫我们紧紧地把握住“现在”。

“我们没有明天”,绝不是放弃明天,而是将希望融入到今天的实际行动当中。

既然“明天”只是一个虚拟、一个奢望,“今天”就是最值得珍视的。

一个“我们没有明天”的中国,才可能是一个好的中国!

“没有明天”,今天的中国才能开始理性的社会实践!

 

是啊,如果没有明天,那么我们用今天的时间会做些什么?我们是否会去做一些更加迫切的事情。当然,对于每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迫切。但是,现在,我们将许多今天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放到了明天,我们甚至寄希望于明天会完成的更好。无数个明天的诱惑,使我们损失了一个又一个的今天。我们终于在今天和明天之间,荒废了我们的青春,甚至使自己的生命不知不觉间丢失了。

譬如我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但是今天我要陪同菲利普去新泽西参加一个新年的PARTY。因为有明天。因为当你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或者一段关系里,你就要尊重某些甚至无需约定的俗成。

围观改变中国,想到这个题目,我觉得很是匪夷所思。我没有去网上查看具体的内容,也许别人有别人的解释。但是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围观,大概是觉得时间太多了。大概是觉得有无数个明天正在等待着自己,而忘了当下他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忘了一个活在别人世界里的人,是永远没有明天的。

我不去想明天会怎样,只是在当下,我决定去那里。虽是去参加别人的PARTY,但是我有自己的筹划。正如我在书中所写,活在当下,世界才会真的活过来。人也一样,只有活在当下,才是真正活着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所能呈现的
后一篇:围墙与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