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们发现挖起杆是个有效的得分工具后,它的研究工作重点就被放在如何达到更高的精准度和实现技术技巧上,这就得通过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段以促使挖起杆达到‘能打出有适量旋转的球且有很好粘球感’的优异性能。很多球手已经不再满足于使用套杆中自带的P、S杆,而改为另外选配,因为这种不够个性化的配杆方式有时候的确没法让你对果岭周围发生的情况应付自如。如果你坚持只携带那支跟了你多年、让你一直信赖有佳的老P杆下场打球的话,你很可能会错失一些原本很容易让你降低杆数的机会。毕竟,在一场球中,你有超过70%的击球是在100码甚至更少的地方进行的。
解码关键词一:Bounce(反弹角)
反弹角是挖起杆独有的专业术语,这种特别的设计你在其它任何球杆中都是看不到的,它的目的就是让球杆在击球过程中能够更平滑的擦过地面,以防止杆头扎得太深,从而增加你把球救出沙坑或长草区的机会。
反弹角和杆面倾角一样,也有严格的角度设计标准,通过精细打磨而成。一般LW的反弹角约为0-5
度,PW的反弹角约为5-7度,而SW的反弹角约为10-12
度。虽然是个极小的听起来甚至微不足道的角度(最大不过16度),但它却是你所值得拥有的一支优秀的挖起杆的最大重点所在。没有反弹角,你的球将永远静静躺在沙坑里。一般来说,经验丰富的球手在遇到沙坑较深且沙质较软的情况时,会选用反弹角度较大的挖起杆,而在平坦的球道上或浅沙坑、硬沙子情况下,则会选择反弹角度较小的挖起杆。

CREWS
经典黑头(底部凹槽)设计
一些品牌为此还刻意将其挖起杆制造成弧形杆底或是在杆底打磨出深浅不同的小凹槽来,算得上是绞尽脑汁、只求创意,以上CREWS黑头就是典型的一款挖起杆之一. 它的底部有三种不同打法的凹槽设计:
1 沙坑打法.
2
高抛式打法(救球).
3 平击打法.
解码关键词二:Groove(杆面凹槽)
挖起杆在击球时所要求的极为准确的旋转量和控制力,究竟是通过什么设计获得的呢?就是杆面凹槽!它的存在令球与杆面之间产生了强大的齿轮效应,让杆面在触球瞬间增大摩擦力从而达到足够的后旋效果,在这一点上,挖起杆在众球杆种类中可谓要求最高。杆面凹槽的基本形状有V形、U形和方形三种,它的关键主要在于凹槽的宽度与深度,因为越宽越深的凹槽就越容易产生后旋,当然,USGA对职业选手所使用的球杆之杆面凹槽的形状和大小均有严格规定,并不允许我们随心所欲。虽然每个品牌在杆面凹槽上的设计均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不过,到底是哪种设计理念对击球效果更为有利,至今尚无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你只根据自己的打法和感觉去挑就对了。
解码关键词三:Trailing
Edge(杆底边缘)
如果你曾仔细观察过挖起杆的杆底边缘,你就会注意到,新近的某些挖起杆款式特别将杆底边缘精致打磨过,而这种平滑的杆底边缘设计能让挖起杆在通过沙坑或长草区击球时,产生瞬间的短暂停滞,有利于协助球手充分下杆,聊胜于让杆头在球下干净的滑过,毕竟挖起杆追求的是高弹道、多后旋、准落点,若是击球太薄令球快速前滚又溜到果岭另外一侧,那你可就苦不堪言了。
解码关键词四:Material(材料)
与推杆一样,挖起杆也会选用多种不同的制造材料和杆面嵌入物,以期获得不同的软硬程度。杆头通常采用比较软的原材料,像铜、镍、铬或铍合金之类的,加入杆面嵌入物的目的则是因为不少人觉得它令挖起杆的击球触感更好,控制力更佳。在其它球杆都需小心保养害怕生锈的情况下,挖起杆也独树一帜,反其道而行之,很多球手故意把自己的挖起杆“折磨”到生锈的状态,好让它能制造出更多旋转量,当然也获得了极为个性化的外观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Royal
Collection纪念版带设计师签名(亲手打磨做)
解码关键词五:Sole
Width(杆底面积)
很多铁杆套杆中都将挖起杆一同打包出售,于是,人们把挖起杆也归类于短铁的一种,虽然它们的外形极为相似,可是设计的理念却完全不同。单是杆底面积这一项,虽然说得都是“宽底面”,可它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不应混淆。铁杆的宽杆底设计追求的是低重心,为的是提升弹道、好起球。而挖起杆的宽杆底设计却是为了避免球杆在切击时扎入地面。因为杆底设计得越宽,就越有利于增加它的反弹系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