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中的“得一”该如何解?

(2007-03-08 13:33:35)
 

《道德经》中的“得一”该如何解?

老子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充满了深刻的哲学道理。愚意以为像这样的哲理巨著,作者不会再在文字上故弄玄虚。一是不必要,二是反而造成不解,三是当时的文字条件也没有多少余地可玄虚的。所以《道德经》的文字在当时,想必是很通俗很优化的。

我们后代人读解《道德经》感到困难,有时候互相打文字架,但这笔帐不能算到老子身上的。只能说是历史造成的遗憾。后人的态度恐怕应该是宽容地讨论,尽可能达到一致,实在不行就只好“和而不同”了。

对《道德经》中一些敏感字的注解要特别小心,否则会引起理解偏差而被错误地大加发挥,造成人们对《道德经》更大的误解。在《道德经》(《老子》)中出现的“得一”两个字,我觉得被后人注解得偏了。虽说是人微言轻,我还是忍不住说出我的意见,以请教于大家。

《老子》第三十九章内容如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一章连续出现了几个“得一”,特别引人注目。第一次看到“得一”,我就楞了半天。“得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看看陈鼓应先生是怎么注译的。

以下红字见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一书,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三十九章)

【注释】①得一:即得道(四十一章:“道生一”)。(正名注:应为四十二章)

        林希逸注:“‘一’者,道也。”

        严灵峰说:“一者,‘道’之数。‘得一’,犹言得道也。”(《老子达解》)

【今译】从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定。

从以上可以看出,陈先生把“一”解为“道”,“得一”则相应解为“得道”了。但陈先生本书内似乎并没有明确说明“一”为什么可解为“道”。可是如果“一”等于了“道”,可以想见就会有很多紧跟着“一”的意见发挥出来。比如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就把其中的“二”解为“阴与阳”,“三”解为“和清浊三气”或又云“天地人”。这就似乎有强加于老子之嫌,接近胡闹了。当然这也难怪,在“道生一”这段话中,“一”“二”“三”字眼上是平行的,“一”既然解作“道”或其它什么东西,“二”和“三”也只得跟着解了。

为什么会把“一”解为“道”,而且看来也不是陈鼓应先生的一家意见。这一点我不明白,但是通读《道德经》全文,则找不到“一”即“道”的根据。

又有其他普及本中关于三十九章的注释:

【注释】⑴得一:能够(与“道”)保持一致。得,能够。一,一致。

这一注释虽然不及要害,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把“一”注为一个特别的意义,而是想取它的通用意义,即一取一致的意思。但可惜注不达意,想想看,什么叫天、地、神、谷、物、侯与道保持一致呢?当然硬要解下去,也解得通。

我也主张把“得一”中的“一”解为它的通用意义。“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得一”又如何理解呢?

什么是“得”?

先说德,当我们解“德”时,我们说:德者得也,是万物包括人类从道中所得,即道在万物中的体现。所以倒过来也成立,得者德也。得到的是什么?是德。从哪里来,从道中所得。

什么是“一”?

一,数之首也。但如果我们就光这么理解,就愧对老子孔子时代的古人了。第一种一,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一。这是我们大家经常想到的和用到的。另一种一是一分为二的一。一个完整的细胞分裂成二个完整的细胞,不是分裂成二个“半细胞”。一在古代就具有统一完整的意思。一不光是数之首,还是数之基,从一个方向大可以到无穷大,从另一个方向小可以到无穷小。当我们说一个宇宙时,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这个一就是无限了;如果宇宙是完整的,这个一就是完整了。

什么是“得一”?

得一就是德统一完整,就是从道中所得统一完整。所以,“得一”就是“德全”。德全当然就是得道了,所以得一就是得道,这是正确的。但一就是道的说法,则是不当的,易造成由此而来的更多误会。套用现代语法来说,“得一”中的“一”是形容词,不是名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一”就是“道”,这里就成了“道生道”了。有人知道不妥,就把“一”解成“道之子”。也有把“一”解成“道之根本”的。也是强加了。对这句话,我的解法是:“道生统一完整,然后分化,然后再分化,再分化后生万物。”为什么不是三生四,四生五······,如果是这样,《道德经》就不是五千余言,而是没完没了了,老子也就不是什么伟大哲学家了,成多谋稿费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