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宁波书院

标签:
书院宁波 |
分类: 宁波乡情 |
http://s1/mw690/001nlUGCzy7kIfnEO3ee0&690
书院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以私人创办为主,也有官办书院,其特点是在个别著名学者的领导下,集聚大量图书,传道授业解惑。书院的兴起与繁荣,与时代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据考证,宁波书院在唐代中晚期零星出现,自宋代以来,蓬勃发展,历经元、明、清几代积累,宁波书院的数量列在湖南、江西之后,为浙江省内最多。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宁波地区(明州)比较有名的书院有两所。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县令李楚臣创建的德润书院。这座书院屡兴屡废,延续千余年。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这座书院迁至小东门。
此外,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县令杨宏正在象山蓬莱山下栖霞观创办蓬莱书院。这座书院传承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期间多次废弃、重建,文脉断续相接。宋嘉定年间,县令赵善晋重修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尤锡章重建书院。因为书院前有濯缨溪,更名为缨水书院。1758年,乡贤邓怀圣捐资重修,改名为“缨溪”。“担簦负笈者踵相接,而弦诵之声,朗朗乎与溪声相续”。
两宋时期,宁波的书院发展迅速,知名的有十多所,位于鄞西的有三所:桃源书院、杨文元书院和焦征君书院;位于城区的有城南书院、南山书院和长春书院;象山有丹山书院,奉化有广平书院和龙津书院,余姚有龙山书院和高节书院。
宁波的书院风生水起,名声在外,甚至引起最高统治者的关注。比如“桃源书院”虽然地处鄞西横街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书育人,教化地方,吸引了很多名士前来讲学,学生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被北宋宋神宗赐匾额。南宋宋理宗赐额甬东书院、南山书院。
南宋时期著名的书院“碧沚书院”由史守之创办,在今天的月湖边上。因为知名度比较大,被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赐“碧沚”二字。地处慈城的慈湖书院也是宁波历史上一所重要的书院。该书院始建1225年至1227年之间,地址在慈城镇慈湖北岸,书院的精神领袖是心学大师杨简。杨简号慈湖,慈湖书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元朝的统治阶级虽然是游牧民族,但在广大读书人的坚持下,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不但兴建于宋朝的很多书院得以保存和延续,还新建了不少书院。据延佑《四明志》等记载,当时宁波(庆元路)有东湖书院、贸(加右耳)山书院、慈溪的杜洲书院、鄞东的东湖书院和镇海的湖山书院等。
明朝宁波地区书院的兴起,与理学发展有很大关系。鄞县籍理学家黄润玉致仕归乡后,在横溪创办南山书院,传授他的理学思想。这一时期的书院突破了宋元时期的固有模式,除了藏书、刻书、教书,书院还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书法艺术的普及。如慈溪的书画舫,是聚会、吟诗、作画的地方。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地区书院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据统计,清代宁波地区的书院多达57所,除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院,还兴办了不少,比如月湖书院、证人书院、辨志书院、崇实书院,还有北仑的灵山书院和九峰书院。
到了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书院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学堂取代书院,成为新的教育模式。
教育经费来自哪里
古代书院大多数是私人创办,教育经费主要创办者捐赠田产维系。
比如1309年,元朝大至二年,童金在城西的杜湖之畔创办杜洲书院,就“割田四百亩以赡学”。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的宁海缑城书院,由当时的知县王演畴创办。由于没有经费,他利用“职务便利”,拨田产作为为师生“脩脯膏火”之资。这座书院在此后的三百多年中起起落落,多次修建。据史料记载,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时任知府刘璈决定每年从提府公款中截留100千文“加给赏资”。
月湖书院最早为常平义田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浙江按察副使王尔禄创建,置田百余亩。慈湖书院在元代拥有学田117亩,地4亩,还有渡口6处。
据了解,田地一般交给无地的百姓耕种,收获向书院缴纳钱粮,作为书院的经费。
宁波人自古就有捐资兴学的传统。1826年,慈湖书院破败不堪,时任知县建议重修书院,乡贤冯云濠、冯云祥捐资一万五千两,冯汝霖、冯汝震捐资一万五千两。
此外,学生上学时,也会带些谷物、蔬菜等聊作学费。
秉承什么教育理念
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育学生“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比如南宋名臣郑清之创办的甬东书院,位于今天张斌桥附近,每年要举行两次“乡饮酒礼”,倡导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书院的另一个传统,就是强调“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书院不管你资质如何,都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恰当的教育方式。
书院还有一条原则,“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证人书院1668年创建于今天的白云庄,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师生们每月要集会两次,就某一个主题展开争辩,气氛非常热烈。黄宗羲曾多次前来讲课。
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创办的高节书院,规模比较大。从校舍的取名就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理念。比如书院分为燕居堂、思贤堂、义悦堂。学生宿舍以刚、毅、木、讷分为四斋,共100余间。
另外,高风阁、遂高亭、丝风亭是学生课余休憩之所。学院邀请严子陵四十世孙严士德主教事。学校主要传授《孟子》和程朱理学。
开有哪些课程
宁波书院主要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体,所开课程大多是儒家的经典,既有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也有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史记》等。
姚江书院创办于1639年,由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史才复创办。该学院主要传播阳明学。由该学院形成的学术团体,称姚江书院学派,是明末清初浙江最重要的王学流派。当时“邑中有志节者,均寝食其中”。学员们的课程主要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课。
证人书院办学宗旨是“经世致用”,所设课程有经学、史学、文学、历算。
1879年,宁波知府宗源瀚在月湖附近创办辨志书院,开设有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等六门课程。学生来自府属各县。
1885年,宁绍道台薛福成创办崇实书院(今天中山广场西侧),书院有校舍20多间,还有两座藏书楼。课程除了传统的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有天文、算学、舆地、掌故、时事命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宁波书院所开课程已经从纯粹的人文领域拓展到自然科学。
对社会贡献如何
根据《慈溪县志》记载,慈湖书院对当地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使慈溪(慈城)成为明代著名的进士之乡。
据统计,明代全国仅有9个县考中进士的人数超过200人,而慈溪县进士达245人。当时慈溪总人口不足8万,县城人口不足1万。桃源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据《宁波通史》记载,隋唐五代宁波书院虽然零星出现,但宁波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落后于台、越等周边地区,唐朝明州地区有记载的诗人仅有6人,在浙江10个州中列倒数第三。
另据统计,在宋朝以前的数百年科举考试中,鄞县唐时仅有一个人中过进士。而北宋至清末,鄞县历代进士达1205人,其中两宋730人(南宋601人),以至当时有“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
宁波历史上的书院除了教书育人,还承担着刻书、抄书、治学的使命。明朝慈溪宝阴书院,刻印过冯柯的《贞白全书》十卷。南宋时期鄞县人应伯震的花厓书院,收集藏书5000卷。
和今天哪些学校有渊源
今天,宁波的很多学校都与历史上的书院有渊源。慈湖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1902年改名为慈湖中学堂,也就是今天的慈湖中学。
创办于元大德二年的(1298年)贸(加右耳)西书院,历经700多年历史,民国时改为贸(加右耳旁)西小学堂,后来几经改名,成为今天的宁波市实验小学。
贸(加右耳旁)山书院则几经更名,成为今天的镇明中心小学。
辨志书院1902年改名南城小学堂,后来成为今天的宁波二中。
这些学校历史悠久,血脉相承,在宁波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