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215从敦煌到格尔木的遐想

标签:
随笔/感悟游记 |
分类: 关内关外 |
国道215从敦煌到格尔木的遐想
从南疆回来时原计划走315国道从若羌过石棉矿翻阿尔金山到青海的格尔木,到了若羌后得知因下大雨石棉矿的公路冲坏了,公路段的养路师傅看看我们的车说这条路过我们的车想都别想,既然想都不能想,我们只好放弃翻阿尔金山的念头,走了库尔勒、焉耆、托克逊、吐鲁番、哈密、柳园、敦煌,这才有了215国道穿越祁连山的机会。
从敦煌出发向南过阿克塞当金山口、鱼卡、大柴旦到格尔木。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公路之一。它的东北方向是祁连山连绵的崇山峻岭,西南是深入可可西里的阿尔金山和茫茫的柴达木盆地,215国道这段只是甘肃通往青藏高原的一条捷径,这条路的特点就是寂寥荒芜冷漠风光壮丽,遗憾的是恰恰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车坏了,推车溜车忙个不停没有怎么认真体会那种荒芜。
离开敦煌是匆匆的,没有去看望被围墙围起来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我不喜欢“人围景观”,我更喜欢的是自然景观,所以不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遗憾的是这一路由于忙于推车没有拍照,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可以拿出来晒。八月这个季节,郑州正是烈日炎炎,我们在祁连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暑天地热浪,舒适的气温寂静的山谷,让我们仿佛置身世外。早晨的大地充满了朝气,我们的两部车撒着欢的跑,一会儿就把敦煌和路边的影视基地远远地抛在脑后,我们在驰骋旷野的兴奋中迎来了瑰丽的日出,我们看到了阿尔金山下面用大石块堆砌的玛尼堆,这里看到的玛尼堆告诉我们离藏区不远了。
看着初升的朝阳,心中在默默地思考,那曾经繁华的丝绸之路,曾经商贾云集的敦煌,曾经重兵把手的阳关,现在已经不见往日的盛况,就像演出结束了大幕徐徐拉上,只剩下演出时跳跃荡起来的尘埃,对于过去的一切只能通过自己对的它以前的了解和看过以后的印象在脑海中把它的昨日重现。这种脑海里的映像,色彩淡淡的带着斑驳的痕迹,犹如敦煌壁画的飞天,故事情节已经大量删节,剧中人物在不断减少,但是优美的线条依然还在,这美得让人揪心的线条最终混沌在一片初升的阳光中飞逝而去。
还是线条,这是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延绵的轮廓,我们站在两山之间把对敦煌的回想移到山峦之间,颇有点蒙太奇的味道,一个回味悠长一个近在咫尺,思想被它们搅成了一锅粥。祁连山的雪水造就了丝绸之路也成就了我们对新疆的紧密联系。曾经在祁连山的南北侧走过多次,南北差别很大,北边是郁郁葱葱的河西走廊,南边是光秃寂寞的荒漠盐湖,每次的感受都有所不同,这要感谢祁连山的雪水没有水就没有这样的明显区别,山北多淡水山南多盐水,相信去过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认知。淡水造就了一种文化,人的生活文化;盐水造就了一种文化,世的荒芜文化。不同的文化养育了不同的心境,我们出来旅行具体要感受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对比后心里就已经很明白了。
地理环境的差异,人文环境的不同,各地风俗民情的丰富多彩,引的我们不停地走出去,去看去体会去思考,感受地域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祁连山正是这样,仅仅一个祁连山所蕴含的社会及自然信息就能让我们去思考延和伸出来很多想象。祁连山的山东山西山南山北风俗民情截然不同,山东山北河西走廊的富裕和山西的荒芜,山南的盐湖和花海,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
我们行驶在315国道上,虽然车是沿着公路走的,心情却向天上的云一样随风飘荡,思绪想到哪是哪,具体去哪不是自己去选择的而是随风而行。
摩梭人
2008年8月26日于郑州百佛堂
敦煌日出
进入山地
初进大山看到羊群
荒芜的大山
两山之间过渡带
人口密度最低的路
疑似狼
忽见积雨云
纱一般的雨
忽而晴空万里
看到玛尼石
红草地
远处的盐湖
通向格尔木的路
山口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