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 |
分类: 影像记录 |















河南浚县的“泥咕咕”
河南浚县古代又称黎阳,浚县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奶奶庙会”期间是浚县县城最热闹时候。正月十五过后的一天,我们“形形色色旅行摄影网”的影友驱车也来到浚县来凑个热闹,来看看他们传统的“奶奶庙会”。逛庙会期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人们对传统信仰顶礼模拜的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好玩的民间工艺品,泥咕咕就是这诸多的民俗风情之一。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
具资料记载,浚县“泥咕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
说起浚县的泥塑艺人,那真是数不胜数。别看这些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农夫识字不多,他们却在电视里留过影,电台里留过声,报纸上留过名。那个以捏泥猴出名,曾漂洋过海到美国讲学并进行泥塑表演的张希和,在当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都叫他“泥猴张”。
“泥猴张”生长在浚县农村,自小就受到民间艺人的艺术熏陶。小时候和大人一块儿赶庙会,见了泥猴就痴迷得迈不动步子。买些泥猴回家比着捏,开始时怎么捏也不像。后来,他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泥塑技艺,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妙趣横生的泥猴系列作品。“泥猴张”捏的泥猴多是素色泥猴,具有夸张变形拟人化的特点。象“喜猴”、“怒猴”、“撤尿猴”、“抽烟猴”、“踢球猴”、“舞蹈猴”等,以猴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以猴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他的泥猴头大身子小,注重表现猴子的面部表情。
浚县庙会香火极盛,朋友们如果到时候有时间又感兴趣,不妨在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期间来浚县看看,除了县城古城、大丕山石佛、牌楼等遗址,还有许多民俗风情和古老的民间艺术。
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