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春节将至,近期涌现大量的心理咨询。有点应接不暇,但这一批心理咨询者,都有一些本质上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拖延做选择”。
咨询者杨某,她咨询的问题来自她和她的父母,她和妹妹一起来到北京打工,经过5年的打拼,她已经从公司小职员,晋升为副总。可是,父亲去年过世以后,母亲就变得一蹶不振,并且多次提出要求她回老家照顾她。从孝道的角度她作为大姐应该作为老人的抚养者,但是她跟母亲关系一直不好,按杨的话就是她感觉跟母亲生活只有义务,没有真正的快乐,一两天生活还能勉强,如果天天生活在一起,自己非要被逼疯了!
我问,这种状态持续有多久,她说父亲过世前,就跟母亲关系不善,过世以后她知道母亲的个性,这一天迟早要来,她只有通过拼命地工作让自己暂时不去想。但是春节将至,这次回家,母亲势必老话重提,她很纠结,留在母亲身边,北京的事业全部丢失,而且自己很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够坚持下来;如果不陪母亲,又怕母亲怪罪,他人说自己不够孝顺!
于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过一天算一天的逻辑,持续包围着她,让她不敢想这件事情。
我问了她几个问题,母亲希望你怎么照顾她?是像一个保姆一样伺候呢,还是想要女儿真正有交流?当然是后者,她连想都没想。我又问,那你做到了吗?你打算做到吗,你打算怎么做到?...
她似乎明白我的意思,如果强迫自己去顺应母亲的意愿,内心不满又无法真正做到母亲心中的女儿,只是个照顾生活的保姆。如果想做好女儿,就给自己一个期限,努力接受母亲,同时也让母亲尽量独立...
她心里坦然了许多,知道怎么跟母亲说了,她想用5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到母亲居住的城市,同时也给母亲和她留出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弥合关系,为有一天自己回归母亲身边做好铺垫!
拖延,其实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只能躲避一时痛苦。不处理问题,也将让问题更大,甚至到最后无法收场。好多夫妻的关系就是从小事演变,不管不顾以后,渐渐恶化,到了爆发的时候,突然想解决,其实为时已晚。拖延,会让你的小问题变得不可收拾,这不是维持,用障眼法让自己退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