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都会照例有几个没有安排在咨询计划内的咨询者,突然寻求帮助。上周一名大二的学生,就被父亲带来进行了咨询。在预约咨询的时候,电话那边爽朗的声音。我虽然感觉这个开朗的父亲,似乎并不是导致孩子问题的根源,但是我依旧没有接受他让孩子自己来的建议,邀请他带着孩子前来咨询。从我的经验告诉我,孩子的问题多少都会跟父亲有关,父亲的开朗有点“可疑”,呵呵!我想亲眼感觉,而不能仅仅相信耳朵舒服。
当我们面对面坐下,父亲很快想说几句话就走。虽然他对我大加赞赏,但是他说自己一直是不相信心理咨询的,那为何要来?我狐疑。坚持说对孩子很开放,既然孩子主动要求就给他寻找,就这样找到的我!不过接下来的评价,似乎让我对他的印象就开始呈下滑趋势。他用了一些绝对化的词语形容儿子,似乎这个老爸不像他自己所说的开放,而相反贴了一些负面的标签。再看儿子的反应,一直推他,希望他立刻离开,好跟我开始私聊。见如此状况,我解释:可以先由我跟孩子沟通,然后再邀请你加入,你稍等一个小时如何?其实父亲巴不得马上离开,我这句话冲着父亲说,也是让儿子听的。父亲的行为,至少给了我两个印象,一、他似乎并不开放而且不了解儿子,第二他也认为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他身上,所以没打算一起介入咨询,而是让孩子单独进行。
从对于咨询者的交流中,我们不谈过程,只谈及观察到的细节。咨询者跟我的交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我很多次试着让他放松,但是效果甚微。我随后提出一个疑问,你是怕白咨询师还是怎么?他说不怕,习惯性感觉到局促不安。在交谈过程中,涉及到一些诸如礼节上的小尴尬,他都表示自己不知所措或者感觉局促。诸如给人倒水洒出来过,觉得不好意思;开过别人的小玩笑,觉得很不应该......他这些举例,让我终于找到他为何感到局促的原因了。因为,他总希望自己做的如别人所愿,和自己内心的完美形象吻合,差了毫厘就会自责。
这种习惯的养成,肯定是教育的原因。让一个接近成年的人,事事小心谨慎,生怕做错,据我推测这是管教过多导致,是压抑和不开放导致。后来经过探讨,才发现在他中学时期,他就一直被父亲严加管理,出门都会被跟踪,更不能跟异性走得太近。上了大学,父亲似乎觉察一些,放手了一些,但是他一下子反倒更不安了。因为,原来父亲就是标准,而现在没了父亲这个标准,自己被暴露在其他同学面前,各种小事或朋友善意的玩笑都会让他内心波澜。他试图向我索取标准,比如怎么跟人说话,怎么跟人聊天,怎么...我心里想这些其实是没有标准的。真的给了他我的标准,我不又成为了他大学的"父亲"了吗?
当孩子还在念书的年代,作一个“独立人”其实远比学知识更重要。若小的时候父亲就是孩子的标准,那么他不会主动形成自己的判断,等有一天父亲不得不,或者根本管不了他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标准没有形成,又无力去形成,问题就暴露了。你会发现他的独立性很差,差到影响到跟他人的基本交流关系,进而导致情绪,最终还是会影响到过去一再追求的“学习”本身上来。
后来,我悄悄给他父亲发了短信,于是让孩子可以暂时离开。我将看到的,感觉到的,跟父亲一一表达,想让这个自己把自己当局外人的父亲明白,对于孩子的要求可不是仅仅是“学习课本”,如果到现在还不能把“如何做人”放到重要的位置,那才是真正害了孩子一辈子!(文/白京翔)
欢迎加“白京翔心理咨询团队”微信订阅号:bai7510。每周提供不少于6篇原创心理治愈系文章,供你赏读。白京翔本人微信:baijingxiang
加入:白老师心理联盟群:78809208,可以得到值班咨询师的免费心理问题解答和免费90分钟的咨询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