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点微观思考力

(2012-05-14 10:27:40)

 

加点微观思考力



    近来发现,有些所谓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咨询者的思维模式在为难自己。尤其年龄稍小,不具有社会经验的诸如高三学生等,我就发现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式教育,思考问题容易陷入一概而论,盲从状!

 

   举个例子吧,在我与一个咨询者对话中,咨客反复强调自己最近很烦,很多事都烦,询问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当我询问具体事情,他说不清楚,而且也不愿意一一叙述,嫌麻烦。反倒直接向我索取治疗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这让我哭笑不得。我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咱不急于一时好不,从一件事情一个情绪中找问题的原因,这样其实更快,这也是心理咨询所能带来效果最常见的方法。

 

    经过这名咨询者耐心的配合,问题开始好转。从一个导致情绪的关键事情开始,解决了以后咨客感觉轻松不少。但是问题还剩下有不少,于是接下来解决第二个,解决第二个问题所花的时间明显比第一个要快。咨客明确说有四个问题,但是我带他解决了两个,一个自己独立解决,只是询问了一下我的看法。等到前三个问题完结,自己再看最后一个问题,他说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另外,就以后可能再出现的类似问题,他也表示有信心独立面对。

 

   其实,我并不是在这里仅仅描述一个心理咨询的过程,而是想给大家呈现一个人自我成长的阶梯式变化。

 

   心理症状的产生背后绝不止一个问题要解决,而是一群问题的集中呈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抵御坏情绪的能力,也有面对突如其来打击的抵抗力。即便每个人有强有弱,但是并不会一点小事就彻底击溃心理防御。所以,真的导致情绪的心理问题,来自不止一件困惑,以及不止一天。这样形成的问题,在他们心中往往纠结过多次,甚至也想解决过多次,而最终没有解决。多次的加工,可能已经让自己忘记了原本的模样,最初因为何事。这样问题就变得极具隐秘性,容易导致自己错误的判断。

 

  情绪是问题的体现,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当我们在经历一件影响情绪的事情时,没能及时解决,身体会自动为了保护自己,将影响情绪的问题暂时压制到心底,让自己感觉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不去影响正常生活。但是,这并不等于问题就真的没了,只是被隐藏。我们知道一个问题不解决,往往由此会连带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咨询者通常是在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以后,自己的心理防护能力无法再将问题压制,而导致情绪爆发。

 

   各种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出现是身体在报警,让当事人及时处理问题,身体的自我消化能力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咨询者这个时候来寻求咨询,最想解决的肯定是如何去除这些让人难受的情绪。可是如果只处理情绪,比如做各种放松练习,冥想。情绪确实会得到暂时缓解,但内心的问题依然还在,很快问题就会再度制造出新的情绪补充过来。

 

   这样看来,情绪不过是新号,不能仅仅处理它,还是要从根源找到问题的核心,挖掉“毒瘤”,才能根治“癌症”。

 

   回顾开始的举例,我们这回就明白了,原来咨客的着急是有原因的。人,总希望从自己认为最难受的方面即使获得调理,这无可厚非。但是心理的问题,除了要降低恶劣情绪的侵袭,还要保证不会再度感染他们。所以治疗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降低恶劣情绪到可以忍受阶段,然后带着难受去寻找根源,挖掉根源。

 

   症状大多是因为盲目,那么寻找根源的方法就要微观化

 

   在开篇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来看,在于咨客最终乐意从细节入手,而不是继续自己宏观的思维模式(如果宏观管用,他不用来进行心理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