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我连续给两个心理咨询师做督导,碰上了同一个问题。咨询中,一点治疗技术没有。咨询者给我的反馈是这个咨询有什么意义吗?说了跟没说一样。我详细看了咨询记录,有反复询问了咨询师,真相终于大白。
原来,在两位咨询师的咨询理念里面只有佛洛依德,呵呵~
只有诊断、分析,没有治疗环节。问起一个咨询师,为何不给治疗,她说我怕不中立。问另一个咨询师,说我从来没想过要治疗,因为只要分析完,咨客立即就会知道怎么做,无需治疗。这个咨询师所说的是精神分析流派的,用分析提供治疗的效果。但是慢,且需要足够深的功力和技巧,比如移情,但很明显水平差的很远,所以导致咨询者纳闷交谈中,咨询师过度中立,感觉没有任何想要的东西。
从仔细了解咨询的对话知道,咨询师确实没有伸入,而且干预太快,鼓励和赞同的话也似乎是一种礼貌式的回应不冷不热的。我相信咨询师肯定不是这样,但从文字阅读出来的感觉,我与咨询者雷同,我们都误读了咨询师的意思,把不敢中立读成了敷衍了事。
写本文我是一定要给咨询师看的,原因就是,我们咨询不要像是做一个传统意义的母亲,不是把自己想给的爱表达就算完事。而是要让别人感受到他想要的爱,我们给到位了。同样,咨询者也许特别想要咨询师建议,我们即便不能给的过于直白,但没有了治疗环节,对于这样的咨询者是过不去的。因为他们不是精分流派的咨客,她们不善于接受只有分析,没有治疗的咨询。于是,咨询师就要主动去迎接咨客的要求,去用其他流派比如认知行为等技术去给治疗!
咨询者不同,咨询师要对应给出不同的应对。只有咨询师适应的人群不断增加,未来的领域才能不断扩大,相反只能做一种咨询,只能应对一种可能的咨询师,今后还会消退,因为社会进步咨客也进步,问题也会发生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