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将我的“新督导1对1课程”正式推出。每周固定时间我会与四名咨询师中的一名进行交流,我也不打算再推我前年饶有兴趣的所谓“百名咨询师培训”计划,因为我发现其实咨询师这个行业是只留给大师的,很残酷!真的上路但走不下去的咨询师大多数,急流勇退吧。别在这条路上一走几年没有进展,相反我要带的咨询师一定要在未来成为高手,梦寐以求期待有个“咨询天才”砸在我的手里,带出他也是对自己的最大奖励!
言归正传,在督导中,再次发现几个常规问题的重现,于是我用了一次的时间(2小时)跟他探讨。咨询师的咨询方向应该是向里收的,而不是被咨客无限延展。比如,咨客的问题是找不到好工作,咨客自认为是学历问题,咨询师于是关注如何提高学历;又咨客说是在小地方的缘故,咨询师又关注是否可以去大城市发展;咨客再说是父母不愿意他离开太远,自己又是个孝子不能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咨询师有点茫然,这么多问题怎么越问越麻烦呢,小事情似乎也越搞越复杂。
我问咨询师一个问题,接上例,一个孝子、一个在小村子工作(或在不发达的二级城市),一个可能学历并不很高的人,他的工作是不是注定了就找不到他所喜欢的工作呢?咨询师说当然不是,不过他迟疑了一下问,我的问题是咨客的问题吗?我笑说,可以是,也许现在不是,你可以让他是!
换句话就是,问题是被建构的,咨询师不要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比如扶贫济困,找工作资源...咨询师要将问题指向人的内心。我可以把咨客的问题改一下:我的学历不高,于是我觉得找不到好工作;我生活在小村庄,于是我认为不可能有适合我的发展;我还是个孝子,父母要我留下尽孝,我不能去外地发展了,我的事业没办法发展。这么解读一下咨客的问题,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选择都是咨客自己做的,他选择这些事情成为了阻碍他发展的借口。
一个人的借口,总有获益。咨询师要找到他借口的获益,比如逃避更多的责任、怕吃苦......
如果真是一个懒惰的人,那么咨询师即便给帮他找到好工作,依然咨客不会领情,依然会说这个工作不好...
相反,让咨客明白自己建构了问题,而用来建构问题的借口是想回避某些东西。指向内心的需要,这个方向才是我们所要协助咨客探索的。
后面,我们又一起进一步沟通,如何寻找到这些借口,如何求证,如何满足咨客的需要,以及结合咨客自身的性格,设计改进的思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