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道”却不“认识”的人不要太多

(2011-02-22 11:11:17)
标签:

情感

分类: 杂论

 

“知道”却不“认识”的人不要太多



   随着现在网络的日益手机化,上网已经不是电脑的专利。据官方统计,主要的上网方式已经转入了用手机。而手机版QQ、msn以及微博、团购、人人、淘宝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用手机解决邮件收发,完成工作;用手机认识新朋友,随时随地。技术的先机,让我们接触这些时尚的科技变得指尖一点一抹就这么简单。

 

   可是,你有没有感觉到当你寂寞时,打开手机的通讯录,找找看谁能陪我聊聊天,看谁值得我请客坐下唠唠家常,有时候竟然发现,诺大的通讯录中,却找不到这样一人。一日,我的学生打算删除手机中的人,我问为何?他说,好些人已经趴在通讯录中几年了,早就忘记是谁了,再打给我,估计我也想不起来,删除吧,删除...

 

   惊愕,手机中那些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甚至在网上只有一两次眼缘的人,即便留下了手机号,其实也是直接存进了棺材里。有时候,朋友说,都不好意思给对方打个电话,因为没有交情,只是求他帮忙张不开口。而真的张口过得,对方努力想起自己,也不过是敷衍了事,说知道了我帮你想着,等消息,于是就石沉大海了!

 

   你有多少知道的人名,却几乎永远没有再联系过得;

   你有多少几年后,已经想不起通讯录中那个人名代表的人;

   你又有多少过去活跃的,但自己疏忽而忙于认识更有价值的人,而让他们也变得陌生而不好意思再联络。

 

   其实,那些知道但不认识的人,对自己没多大用,不过是个符号!心理学说,两个人之见其实通过6-7人就可以联系上。比如你想认识李开复,中间不过就隔着7个人。这个道理看起很玄,但很真实。把自己手中知道的人,变成认识的人,让这些认识的人,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成为帮助你的人,所谓良性关系;相反,知道好多名字,到用时不是被人推脱,就是不好意思开口,试问这些人和在你的微博后留下个“哈哈、嘻嘻”的人又有何分别呢?

 

   说道微博,就扯得再远一点。微博流行,其实蛮符合中国文化的,所谓单项式(国人的教育不就是单项的吗)!你看以前还有个QQ一对一,你来我往;后来发展到QQ群、论坛,所谓一对多,或多对多,有时候群里乱,你也不知道跟谁说,说给谁听,但至少还有个圈圈,划分个范围;现在是微博,一个人和世界人聊,才不管你回不回,也不知道要跟谁说。所以无目的以及每天发发吃什么、到了哪里,有个什么新鲜事发生宣泄一下。如果这就是微薄的主流,那不过是自己的流水账,不过是名人或明星们才玩得起,才会被人追捧和关注的方式。

 

   所以,目标被无限延展,就失去了针对性,就容易流于表面仅仅是知道,知道很多人名,却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若日后需要,自然也就很难建立互助的关系。我介入微博也有些时日,感谢去年搜狐还颁发给我“红围脖”奖,貌似心理师的北京市内仅我一人,深感荣幸!但我想,我并不打算去借微博知道更多人,而是去认识更多人,做好自己这个人,写营养的文字,给想看的人看,这便是我的心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