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过完春节,我的咨询就开始排队了。每天最多只接一个咨询,这是保障效果的自我约束,还请预约者谅解。说说今天的话题吧,昨天上午的电话咨询让我感觉到咨客长久以来,处于一种很上进但又很没有方向的怪圈中。
这种现状,让我联想到国人一直以来被教育就是听话,听家长的,长大听领导的。学会忍让谦卑为美德,忍让可以避免纠纷助长和谐,这是肯定的。万事总有附效应,注意我说的是“附”而不是“负”,就是当你推崇一个理念时带来收益时,势必带来另一个附加的东西。比如听话在避免纠纷的同时,带来了自我目标的丧失或者模糊。后者是附效应,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做事的习惯。
说回案例,咨客是个很服从领导的好员工,可是却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她的工作总好像有着淡旺季。好像喜欢冬天滑雪、泡温泉,而夏天就很难享受到室外滑雪的乐趣一样。当没有了领导安排的工作,整个人就变得没有了激情、烦躁不安。
联想开来,身边有很多好学者其实也是,我的一个学生快毕业了,一会想去政府图个铁饭碗,就开始准备考公务员;一会想当老师,觉得站在讲台上能跟老白一样人来疯也不错;一会又想考研准备日后发展先期准备。咨询我后,我说你随便选一个你觉得不做你会遗憾的事情先去操作,而具体哪个更适合现在的你其实谁都无法确定。学生想了两天说,哪个都好无法选择,决定同时报考公务员和老师,一方面不拉下专业课去准备考研给自己多一条后路。
目标太多,其实就失去了真正的目标。这个学期很快过去了,三个考试都实现了重在参与的口号,而结果却是一个都没……我说如果你把三个目标同时还作为自己下个目标的话,应该比分别作为目标的时间累加还要多,其实你只能更慢,而不会更快,更不会更强。这奥运精神,被我拿来用的多好,重在参与,更快更强,哈哈!
另一种情况倒不是目标太多,是目标不能量化以及过于模糊。孩子学习短期内是为了考试、升学,长期是为了就业、提高个人素质;成人的学习如果不是为了生存,就需要好好筹划一下了,目标的明确与否以及重要程度将决定是否最终能实现。因为很有可能你的学习变得很漫长或者很无效或者很容易见异思迁,以下我解释:
当人们为了一个不迫切的愿望去学习时,容易变得漫不经心和无所谓。比如本职工作还能温饱,自己对于另一种职业有某种偏好但没有想转行的念头,那么去报培训班或者实习了等等时,最好把时间缩短到半年内,因为一个人的兴趣不能维持更久远的时间,只有新的回报注入,找到新的兴奋点才可能推动你坚持更久。想当年一起和我学心理的朋友,今天大多都不再做咨询了。因为,心理咨询如果仅仅是当成知识去学,没必要成为咨询师,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就好,这个目标是很容易实现的。通常考过咨询师证书的人,不会立刻就能咨询别人(还需要实习一段时间),但大概都会对自己有些开导之功,最多不过身边朋友亲属有点小帮助。说起能成为收费咨询师或独立完整坐上几个疗程,相差甚远。
因为,兴趣只能帮你走到坚持拿下考证,而证书已经拿到后,看书学习也不过就是帮你把此变成生活之余一个重要兴趣爱好而以。如果从没想过以最快的速度把咨询作为一个自己的事业或立足于世或者可以作为自己身份的一个标签的话。那么你去学吧,可以继续学1年、两年、5年持续学下去,学完了也还是个票友。
学了很多,用得很少,那是个人爱好;
学了很多、用了很多就有可能成为你的专长;
学了很多,创造出了更多,就会成为你的事业或者傲人的标志(与他人不同的象征)。
我的同学中努力把学到的用于自己,用于他人后,收获回报,增强了继续学习的兴趣,继而再拿出更多时间去学习,再把新学到的用于他人,再收获更多回报,再……这样周而复始的寥寥,印象中在杭州某知名机构有个已经做专家级的同学之外,其他还有些在各地咨询机构奋斗的,北京都少之又少,或者我孤陋寡闻。
但是,我们的咨询师队伍中,这种从兴趣到事业的其实不乏其人。但是可悲的是很多设想摆脱自己的职业而通过咨询改换职业者,却最终不得已放弃咨询这个职业或永远只是票友无法达到大师。原因我分析过,有部分人是做前一个职业的失败者,在不清楚自己失败原因而转投入心理咨询这一另一职业,其实进入后你会发现,过去的失败者更容易实现失败而不是成功。而真正成大器者,其实是不会在任何职业中太落后于人,但只有这个职业可以让自己闪光而不同于人,说明你找多了方向。
总结一下就是,太多目标者,失去目标;目标模糊者,只能聊以兴趣,而确定新目标前不妨看看过去的目标为何没有实现。但是总之,没有目标的学习或工作,成者难啊!
今天是元宵节,给老白的朋友们道一声元宵节快乐,明天我正式上班了,博客将恢复常态,感谢大家关注,我会奋笔疾书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