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浏览学员们的咨询记录,我好奇地发现,当咨客有好多次表达情绪时,被咨询师轻描淡写地安慰过去了,或者直接用“我很理解你的痛苦”而搪塞过去了。殊不知,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口,浪费了瞬间的扑捉,就要等到下次咨客情绪出来。咨询师的问询更像沿着自己心理面的结构化在推进。姓名、性别、家有几人、父母关系如何、小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问的很结构,但也很冷酷。如果我是咨客有被审问的感觉,一点不温暖,问的简直就是稀里糊涂吗!
假如你是一个病人去就医,医生问你住得离医院远吗、有几口人、小孩念书好不好,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如果医生说因为你是慢性病,就近常做作检查,不必总来这里挂专家号;如果家里人口太多,传染性的病源,就要注意分开就餐了;如果带小孩会影响你休息,减少带孩子的时间,多休息静养......这样解释一下,会不会就好了很多,而且透着温暖和关注呢?
咨询师同样,我们的问题要问的要有原因。你的咨客也通常不明白自己的心理问题和过去以及与父母关系有何干。如果你照着结构化手册,一条一条问下来,难道不会让咨客觉得好奇怪吗?人本哪里去了,温暖被审问代替。
条理是死的,人是活的。咨询是温暖的,通读条例是冷酷的。咨询原则、关系原则、时间原则、收费原则,怎样让它们都统统带着温度,带着关注。那么你在传达原则和条例时,就同时做到了共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