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规范咨询师?

(2009-12-21 11:09:28)
标签:

教育

分类: 督导纪录

 为什么要规范咨询师?

   体验职业化的意思,即是一种规范。一个拿了大学本科的人不叫规范,一个称职的员工叫规范。因为被社会化了;一个拿了心理咨询证书的人不叫称职的咨询师,也不可能懂如何做个像样的咨询;必须经过咨客的认同以及达到了助人成长的目的后,接近规范和称职。

 

   在我的价值系统里面,心理学的研究生也好,心理学本科生也好,心理老师也罢其实和只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标准看,就是能不能做好案例,不仅要咨客认可,而且有回头咨询,且能达到缓解心理问题的能力叫做规范和称职。在我们的国家,证书大多记录的只是标记着你用多少时间学过。但是,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证书是没法衡量,我国也不想衡量这些。于是,一个咨询师是不是能够被社会所认可,是否能接受社会化的考验,证书说了不算,做做你就自会明白!

 

   扯得太远了我。其实只是想说个小小的问题,就是如何变得规范起来。在我们的公益咨询师联盟中,有的咨询师从来不计较个人的时间,不计较免费的付出,只要咨客需要,今天聊完了,明天继续再来好不?主动说明天聊完了,后天咱继续好吧......我好奇,这是咨询吗?还是咨询师来过瘾呢,可算逮着一个咨询者是不是,那就把咨客搅合的天翻地覆为止?

 

    咨询中的时间原则,不仅是让咨客有个消化的过程,更是保护咨询师的规范和职业化感。想想看,今天没聊够,明天聊,你在作咨询还是在做教导或是聊天呢?如果我们不控制自己与咨客的交往频度,不仅会导致咨询师的力度减弱、角色混淆成朋友、咨客过度依赖咨询师的引导或观点,还会导致咨询师的心身疲惫、自我表达欲望膨胀、情绪发泄、破坏中立原则。过度与咨客交流,不仅是疆界不清,更是在诋毁咨询者自身固有的潜能。当妈妈容易唠叨,当老师容易训斥,而新咨询师也免不了把朋友角色混同咨询关系!

 

   另一个现象是,不规范的预约制度。咨询师只顾着关注本次咨询,而来不及顾忌提醒咨客预约下次;或者根本骨子里就认为一次咨询就可以搞定而从潜意识里就忽略了请咨客预约第二次。我个人以为,新咨询师不跟咨客主动提出预约下次,多半是第二个原因,认为咨询一次就可以完结。从咨询经验来看,不排除一次咨询就好的,但严格意义来说一次咨询就好的咨询不是心理咨询。一次咨询有的是想得到专业诊断,比如诊断下是不是抑郁症,如果不是,咨客就康复了,其实是因为担心自己抑郁症而让自己抑郁了而已;还有的是在宣泄,当有个能够倾听、关注,又不参与更多个人意见的人多好啊,问题也会在宣泄后解决。这样的宣泄咨询,咨询师角色可以被咨客身边信得过的好友所替换。

 

   一个真正意义的咨询,一次是无效的。所以,很多社会上的咨询机构把做了一次没下次的咨询师,戏称为“咨询室毒药”不仅让咨询机构丢失客户,而且也耽误咨询者的康复时间。如果真的需要多次咨询才能康复的案例,被咨询师一次做完而没有下次,基本上是脱落案例,被咨客认为是无价值咨询。当然,这样说有点武断,但没有更好的评判方式下,没有咨客回头率,可以说明咨询师某些问题没有处理好。没处理好的也许是技术,也许是没把一个咨询者培养的配合咨询,而让咨客拂袖而去。这种不是因为技术而丢失咨客的案例,对咨询师来说很不公平,但没有办法。我们当下的国民估计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咨询,教会他配合咨询,这当然是咨询师分内之事。因做不好而丢失,咨询师占主要因素!

 

   做个规范的咨询师,首先就是要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基本的原则若总是随意自己打破,随便姑息自己,又能如何成为规范和称职的咨询师呢?我们的咨询师联盟虽然是公益的,但我们要把公益案例当成收费案例同等对待。水平低点没关系,但没有原则的咨询是所不允许的。经提醒,而屡次再犯的,别说咨客不认,联盟也将开除这样的不合格咨询师。

 

   写给公益咨询师联盟的25位咨询师,我们一起共勉!明天,在我们咨询师百日来临之际,以此为戒,戒骄戒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