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跟小董和张怡见面,我就迟到了。放不下联盟里面讨论的咨询师们,所以不仅出门晚了,更是晕晕忽忽地绕道做错了车。还好董老师安慰,请吃饭,呵呵~(以后可以常常请我哦)
大学课程中的游戏
还记得上周三我个人比较认同的大学课程,王娟娟全程听了我的课。其实还是在讲咨询目标的确定。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游戏。一个案例描述,然后我让一半学生推测这个案主想咨询什么;另一半学生以咨询师的身份推测咨客想干嘛,并考虑如果咨询怎么处理。其实这是一个圈套,站在不同的角色看问题,就会主观化,尤其作为咨询师看,更容易把自己擅长的疗法硬套在这个他想象的案例可能上。
结果终于发生了。有至少不少于5种咨询者的意见,也有各种咨询师的疗法。由于都是写在自己的纸上,所以他们之间不知道,只有我一一看了。并且把思路相差很大的“咨询师”和“咨询者”,叫上来现场做个模拟咨询。只需要做到确定咨询目标即可。做完后,咨询师承认,咨询者的想法和她的太不一样了。咨询者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会发现自己的表述似乎咨询师很难听懂。因为我让她们先入为主的......
我发现这批学生很强,最后咨询师都明白了咨询者的态度,并制定了咨询方向。两组练习下来,由于咨询者的表述方向不同,咨询目标完全不同。课后,王娟娟也跟我说,没想到一个案例竟然整出多套可能来。
这个游戏,只想让大家明白,咨询师要随着咨询者的意图导向,不是随着他的表面描述导向或咨询师导向。听,就要听背后的逻辑和咨客的态度,缺失的才有可能是她要的咨询目标。
咨询师讨论案例
言归正传了。昨天的案例,其实是一个表述比较模糊的案例。咨询者的落脚点在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呢,还是在于由于想到这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不可控难过。我的感觉是后者。当然这是我的一种经验推测,理由有几个:如果是过去的事情很严重,应该着眼于一件,而咨客说想到过去的烦心事或人,指代广义,不突出某件事,只是想突出他的心境。第二个理由是她说近半年来,就是说问题事件发生在半年前。那么从程度看,这半年没有明显的恶化或者语气间没有太强烈的治疗欲望,可以排除强迫症。所以是一种温和的挥之不去的状态在慢慢干扰她。第三除了想起之外,其他一如既往,说明正常的生活工作依旧,没有更多冲突和烦心事。也应征了第二条。
由此大概得出一种全局感受。一个温和的低沉的情绪,持续弥漫在她身上,挥之不去,甚至感觉有点享受其中(治疗愿望不强烈)或者不想马上处理,虽然有负面情绪。那么,什么人会有这样处理过去事件的习惯呢?无助感,孤独感,甚至有点百无聊懒的感觉,任命了......那么很有可能现在她的状况不太好,缺乏力量甚至生活单调,情感无寄托。
清楚了,谁没有过失望的过去呢?如果现在不错了,过去就显得不重要了。如果现在不那么理想,那么过去小小的伤害,阴影也会挥之不去,甚至自怜自爱。也许就会情到深处落泪,心中不愿意想,但又会停不下来想的哀伤。
那么好了,这是一种情结,或是一种记忆。咨询师不需要去抹去过去的不好,而是想办法帮她往前看,未来看。咨客大有可能并不想让你处理过去,所以说咨询师应该做的就是淡化问题、推动积极思考和提供科学的关于记忆和面对强迫等的处理手段,这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为她找到新的机会。
而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的用处没有被体现,可能就会越界。去主动或深挖不该去关注的东西。我们淡化问题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挖过去的毒瘤根源,彻底解决认知,缝合;一个是用新的更好的去替换过去不好的。不管用哪个你要有个预估,决定解剖就要有缝合的能力,否则不要轻易打开或者咨客不愿配合就不要轻易动刀子。
咨询师很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过界;咨询师怕咨客不认可,就会讨好咨客,做了很多美妙联想或不切实际的夸赞,两种都是危险地。过界可能把小事变成大事,咨客得不到释怀反倒加重,这样只能用来体现咨询师的价值;而担心关系不容恰的咨询师,会去讨好咨客,会让咨客不知你所云,而偏离应该关注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