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个从其他咨询师转介过来的咨客。听到她描述自己的问题,以及详细问诊了前一个咨询师的观点。可以保证的是那个咨询师没说错,也没看走眼,呵呵~
可是咨客说,按照咨询师的方式回去就变得不会说话了。
这里不想谈及这个案例,而是对于这种咨询后反倒不知道如何面对,很感兴趣!我想这个现象蛮普遍的。当一个强迫倾向的咨客,咨询师说你只要有了自信,问题就解决了。这不是明显看到了问题症结是“自卑”吗?没错,我的诊断同此。可是咨询师偷懒了,如何让咨客感受到自己自卑,如何让咨询者重建自信,统统地不说。咨客带着怀疑,找到我......
我们常遇见这样的现象,家长批评孩子,诊断也是由于家长过渡批评给孩子带来压力。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只要停止批评就了事了呢?没错,这是终极目标,但是可没那么简单。就算是家长明白批评不对,你让他回去停止批评是绝对做不到的。惯性,就跟吸烟要戒烟一样,行为的惯性,是仰仗内心的需要,一直稳定并且对自己有利的需要,在支撑一个习惯,不管他是抽烟还是批评,机理是一样的。我们出门换个睡觉的地方--宾馆,可能第一个晚上都还会失眠,道理也是同样。离开自己习惯的方式,就是打破了原有的需要!
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过去,咨客做不到,我们每个人也都做不到。喜欢批评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可以想办法给他另一种发泄的渠道呢?喜欢喝咖啡的人可以在戒咖啡期间用茶代替,戒烟的人用嚼口香糖缓解。食品其实在满足肠胃时,其实也在满足心理。所以戒掉饮食习惯,其实跟戒除网瘾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咨询师直接给出去除症结的建议,就好像直接让一个烟瘾的人从第二天开始一颗烟不允许抽一样,谁能做得到呢?一个做不到的建议,带给咨客的就是挫败或者怀疑,挫败自己,怀疑咨询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