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给大二的上完心理咨询课后,我就想完成一篇博文。一直拖到今天,还是昨天跟韩琳颖说了,我这动笔就快了,呵呵,给自己点压力,免得再找借口!
11.4这天特别的忙,来不及去做我的PPT。硬着头皮讲第一次课,匆忙赶到家里,吃两口冷饭,坐在沙发上发呆。怎么办,怎么办,没有讲义,怎么讲这个开篇。看看表离7点半还有不到1小时,来不及做PPT,就不做了。但心理面至少要有今天讲课的框架和内容......我开始在沙发上发呆,脑子里开始构思。
到了大学进入教室,看见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而且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体验有限,理论倒是有所准备。我不担心大家的理论基础,毕竟学习社会工作,比其他学科的要好很多了。但,我唯独担心...这理论学了后,会不会被框住了,没有练习的机会,就无法对学到的应用并产生质疑,更不用说灵活了。于是,我决定今天的课,先来掰持这些心理学概念:
什么叫共情(又名同理心)
共谁的情,当然是咨客的;我们不一定要有同样的经历。因为是共咨客的情,是去感同身受。站在咨客的角度看问题,体验她的真实感受。注意是你觉得咨客的感受被自己感觉,而不是你的感觉如同咨客的感觉;前者叫共情,后者就是卷入了。这个问题,大家后来又做了探讨。其实,从你的目标来划分就简单了。
为什么要共情,目的何在?
共情至少有两点目的,第一了解咨客的真实情感体验,有助于对咨客的咨询问题深入了解,有助于对咨客的人格,价值观等深入理解;第二为了增进咨询关系。这第二实际上是一种附带功能。
共情的目标是为了咨询和咨客。但往往,有时候咨询师很喜欢共情,为了自己而“共情”......
当咨询师发现,自己的遭遇和咨客的一样时,似乎也找到了可以倾吐心声的出口。将自己的感受倾泻而出,咨客的感觉也许会发现原来还有跟我一样苦难的人,心里略表安慰;但也许会更加苦闷,两个人如果抱头痛哭时,其实会比一个人哭得更惨烈呢!
若所谓的共情就这样继续往下发展,咨客可能会问,咨询师你当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咨询师若继续说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你会发现这个时侯,咨询的重心转向了咨询师,咨客并不关注自己的问题,转而把希望投注在咨询师的解决上。在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咨询是调动咨客内部的潜能来治愈自己。所以关注的是自身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经验。
咨询师的经验就是咨询师的,不要试图传承给别人。如果你在讲台上讲这个经验,其实,每个人台下的学生听到和感到得都是不一样的。基于每个人的阅历和理解,同一个经验,有多少人听,就会有多少版本的不同。这是正常的,我们要尊重人的科学。所以,当咨询师同情和为了自己释放感情时,要留心,你的初衷是在助人还是为了助己,我说的是哪个在先?
当我们的经验和感情喷涌而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可能;如果是感情喷涌,说明你对自己的这部分情感还未处理干净,所以才会喷涌。那么你的表达中不乏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有可能背离客观;如果是经验喷涌,要留心你的意图,为什么这么高的助人倾向呢,问自己。会不会是通过助人而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呢,而不是为了真正让咨客成长而慢慢给他些能消化的东西呢?
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你的表达过多,就会产生咨询师的导向性过大的危险。
咨询中有两种共情:
第一是关系共情,通常是些浅共情,为了关系而作,不是不可以,可以有但别太多。比如你可以寻找咨客与自己相同的要素,告诉他。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感觉更安全和亲切的。但治疗性共情,就不能作为单凭为了关系融洽,甚至可以挑战咨客的观念。比如来看咨询师的一段共情:“...这样的感受我也能感觉到,那样的痛苦我开始也会无助;不过一转念既然我什么都失去了,那么我还怕什么呢,我什么也不怕了,连死都不怕的人我还会怕什么呢?你说对吗?”
呵呵,这是一段先感同身受,后反攻的叙述。你会发现共情,并不是一味迁就对方,为对方的软弱合理化。那样的话,这个咨询就没得做了。共情用得好,后面的“反攻”就会出现治疗效果。如果我们不去体验咨客的痛苦,就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他有多难,给出的建议停留在表面;但进入到情感深处后,又要能拔出来,因为咨客是因为拔不出来,才寻求帮助,如果你也跟她一样,咨询师的功能就不存在了。所以,你要进入,但不能陷入。陷入的叫卷入,出的来的叫共情。治疗时,咨询师必须要先进后出。这样,你是带着咨客的体温和大脑去思考问题,感同身受,提出的见解和建议,才会设身处地。如果你在外面给出个药方,十之八九,咨询者觉得那不是给他开得,是你开给别人的,其实是你开给所有人的普遍建议。这就不是心理治疗,而更像身体治疗了!
一看单说共情和卷入就啰嗦了那么多,看来更多的概念,我们慢慢再聊同学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