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督导群里,趁着休息的间歇。延展了雯洁的案例督导,我们探讨她的助人行为,为什么不被咨客买单。注意,这里的“买单”,不是仅仅指付费。由于是公益案例,不涉及付费,但收费案例,就真的有关了。买单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不领情”更贴切些。
雯洁的用心和谨小慎微,加上发散思维,让她对于咨客采取了全面的资料搜集。但明显咨客在一小时后,评价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问题。”很明显这又是“一个规矩的咨询师与一个不规范的咨客”邂逅的场面。
请阅读“成为优秀咨询者手册”,哈哈
为何说规矩,雯洁在第一次搜集资料,为了下次咨询做准备,教科书千百年来都是这么写的;为何说咨客不规范。咨客以为咨询就是立即出招,有效;很明显没有过前期阅读“如何成为一个优秀咨询者手册”哈哈!
这样就会导致不必要的结果产生。雯洁咨询师很用心,用了两个小时。可是咨询者却觉得收效不大,只认可咨询师的耐心和用心。我有点为雯洁鸣不平。因为咨客不知道,规范的传统的咨询确实是这样做的,雯洁咨询师出身规范的咨询教育,这样做是合理且对她来说最佳的选择!
可是,我觉得这个差异,也许在一小时的时候就该被发现,因为他说了一句话;或许我们开篇就可以打个“预防针”告诉咨客,“我想用些时间搜集资料,安排在后面再深入咨询。”或许会更有“安民告示”的作用。
“安民告示”怎么贴?
说起“安民告示”,咨询师不仅要常常张贴,而且要随时分发“做一个优秀咨询者手册”。不是“师”就是“者”,我没写错。我咨询中常常唠叨一些话,比如:这次咨询,你别期望太高;咨询完了你会高兴两天,但很快你又会有点之前的糟糕情绪;咨询一次,根本没太大用,哈哈,都挺打击积极性的是吧!不过,这些话可以摧毁咨询者大脑里先入为主的对咨询或咨询师过高的期望,和不切实际的康复想法。
就好像你要跟一个听得懂你话的人,你才能更好地表达用意。因为你不必担心你的表达会让对方听不懂或把你的意思拧巴了。如果我们不是在扮演咨询者心目中的优秀咨询师,那么你做的一切一切,就都是你想象该做的,并不一定都能让咨客买单,影响到咨询结果。虽然咨询中有的可以退让,但有的却不能让步,比如咨询原则和咨询起效过程。什么:时间原则了、关系原则了、咨询是个过程了、咨询的效果会有反复了、咨询不是咨询师替代做主了、咨询不是教育和批评了等等。
选择合适的时机,就不会当“恶人”
这些看似咨询师早就明白的道理,一个非专业咨询者,是很难预先就知道的。这也是我喜欢二手咨询者的道理(我是他们第二个咨询师)。所以,如果想不给自己制造麻烦,别偷懒,先给咨客多贴几张“安民告示”,培养他们,这样对他们对咨询师都有好处。不过,也不必一股脑全都在咨询前说完,很多情况最好在快发生前,提个醒就行了,这样又自然又不刻板。比如:开始可以说明咨询时间,有了一点进展后可以约定今天的咨询目标,当咨询者有所收获时提醒咨询者一次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当咨询结束并很满意时提醒咨客也许你只是现在状态很好,过几天你还会有咨询前的情绪发生,这很自然......
你看,当你把各种“安民告示”,选择合适的时机说出来,那样生硬和打击咨询者幻想的话,是不是更像在为咨询者着想未雨绸缪呢,充满了温情和贴心的感觉。所以,将你需要交代的东西选择契机“意识化”给咨客,不仅不会让他们觉得反感或误解你是逃避责任,反倒加深对你的信任度!
咨询是门艺术,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合适的东西,才是真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