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的心理咨询者,提前跟她打过招呼,经同意后,带我的咨询师学员过来旁听。咨询者从头开始,表达相当混乱,让我不知道她究竟想说什么。因为咨询者是我老咨询者引荐的,老咨询者已经有了较好的变化,可能对我褒奖过了,反倒给这个咨询者些压力。我询问,是不是平时生活中也会这样紧张。她说不是,但碰上权威的人,会这样(指我),我哑然!
表达混乱给我咨询当然带来不少麻烦。不过,我更关注她所传递给我的情绪本身,因为我并不怕她乱,只要我不乱,随时我可以主动控制节奏,不过开始并不着急。在咨询中,咨客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字眼表达她对别人的评价,说过来之前想过可是却忘记了。直到后来想起来是“刻板”这个词。当她冒出这个词时,我心中不知为何喜悦了一下,对,就是这个词,难道对面的咨客不就是很刻板吗?似乎她把我要找的词也找到了。
这个词在我大脑里转悠着,我要想办法把我看到的告诉她,但不能进行“心理教育”。念高三时,家里有事没考上大学;复读后考上,但又碰上家里有事情,这些都是外因导致。念大学时自感没上北大,对学校校风不满,说怎么能上课说话呢;毕业的话年纪大了,找朋友难;找工作,年纪大也难;谈朋友吧,自己是少数民族,习惯不一样,更难......我说那还会不会有中年危机,老年!这话完全不是在讥讽咨客,而是暗示她的严重多虑和刻板印象,不过这话出口,却没得到什么反馈。估计起了倒忙,她一定会想,是呀,还没想到中年危机呢,我汗!
咨客反复在强调别人对她刻板印象,她已经比去年好了很多,但是别人对她却并不像对别人那样亲切,是因为还是觉得她不够出色(咨客认为自己比较出色)。我们探讨到一个小小的语气,咨客敏感于别人的这个语气所传达对她的轻蔑,我表示了不同意见;又分享了一个汉语用词,咨客在表达时很要求准确,甚至过分要求准确了。这个细节代表什么呢?跟刻板有没有关系呢,中文的表达跟外文不同,不同的语境贬义词可能褒用,中性词的褒贬完全取决于语境的安置。可是,为什么这个咨客却如此较真于一个词汇的准确呢,道理很明显!她不能让自己犯错,不能让自己不准确......刻板地要求自己的人,又怎能不会刻板地要求别人或敏感于类似事件呢?
我承认,为了获取更有用的信息,这个咨询有点长,开始一直我们没找到说话的重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什么人会有那么多话想说,而导致表达混乱呢!她当然是个正常人,没有病理的(在咨询后部说话就已经平稳,正常,可以证实)。是没有“话伴”得人,积累了太多才会这样。只是为了发泄而表达,不是为了表达意思而组织语言。这时大脑是没有精力进行思考的,我没预料小小年纪竟然装了那么多事情,等她倒空情绪我再介入,也许有效!呵呵,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我给自己时间延长的合理化解释!
从倾听,到干预,引导了几次还是跑题。最后,我把话语权暂时接管。跟她提出几个关键点,我们着重进行了探讨!最后留给咨客总结,她评价我很高,但我心里明白这个咨询还未深入,需要至少3次以上还。随行的许亚芬老师,在咨询完说了几句,让我喜出望外!她的共情一向做的是我四个一期班学员最好的。旁听,是我给每人安排的课程内容。甚至可以参与咨询,许老师在我咨询时有过一两次参与。最后,又做了一次自我暴露。她特殊的经历,正好弥补了我这个环节的共情。让咨客一下子兴奋起来,就好像找到了知音一样(有共同经历的人)!
旁听后,我们照旧安排讨论,安排分析。这次又将延续到第三次课程,是个很有意义的分享。什么该说,如何说,何时说,是我们这次要探讨的。昨晚回家后,我又跟爱人探讨了1个小时,有了些眉目改天跟四人共同分享!
一个人原本有很多种生活方式,绝对不是唯一。如果你可以让生活更灵活,你就一定不会刻板,变得亚健康。是我们的观念束缚了思维,束缚了眼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