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咨询师们提供业务督导,利用自己一些个人时间力所能及回复咨询师们的案例邮件,纯公益的。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思虑良久决定拿出来晒晒我的观点!
案例七七八八各色都有,但咨询进行不下去的根源却几乎是一个----用症状去找方法。这个思路在心理咨询犯了大忌。比如咨客有强迫倾向,咨询师判断准确,于是紧接着就用森田疗法或冲击疗法或厌恶疗法;咨客有焦虑,咨询师立即利用认知去除过分的不恰当焦虑因素或用放松、催眠......有的咨询师的案例报告中,罗列了数个疗法,各种方法用完一遍后,报告此案例为疑难杂症!
强迫用森田对吗,当然对了,为何无效?过度紧张用放松对吗,也很合适,为何无效?几位咨询师的书本知识学的都很好,不仅熟知各种疗法的理论更精于其操作步骤。可是,无效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如果不是疗法有问题,就是咨客不适应。咨询师在穷尽了各种疗法后,会有无力感;而咨客尝遍各种疗法后会有“疗法适应症”(疗法再用就无效了)。如果这是个收费咨询,那么咨客有可能会脱落,会怀疑咨询师的能力,会有很多不好的想法产生。可是,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咨询师有没有把这个咨客看成是个个体,咨询师又有没有深入了解症状背后的属于这个个体的因素呢?最后,咨询师又是不是为了这个个体设计的咨询方案呢?我想也许三个都不是,或者至少有一个不是吧!这就叫做以症状为中心的咨询,必败!!!
追溯中国式的教育模式。我们是典型的知识性教育模式。当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是以一种顶礼膜拜的方式全盘接收,这种模式在成人后会直接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思维简单。想想我们就医时,是不是总是这样问医生你看我应该怎么做,吃什么病才能好?很少有人再多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这样吃?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了给我只要对我好,那就去做,这种线性直接的思维模式;如果说对你好,可是你做了无效,我们会说你是骗子,这也很线性很刻板。也许别人给你了,可是你没做好或哪里出了问题,并不一定别人都是骗子,虽然中国的骗子很多,哈哈!
就是这样的线性思维模式,不管是咨客还是咨询师,都在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咨客要方法,咨询师给方法;咨客说没用,咨询师换方法;咨客说还是没用,咨询师再换;最后,咨客觉得没用不来了,说咨询师是骗子或是庸医......咨客希望咨询能够简单不动脑子,就解决一切,这可能吗;咨询师碍于压力和惯用模式抛出各种书本上的过时的方法,让咨客去试,万一中招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这是自欺欺人!也会给咨客今后的咨询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一点似乎很少有人考虑吧?)
你知道有用的方法是怎么被你变得无效吗?是因为咨客不想用或者不适合他用,前者可能是共情不够后者是共情不够产生的方法不适,但都反映一个问题,咨询师太着急了!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下:
小男孩想玩滑梯,看到其他孩子都兴高采烈从滑梯上滑下来,也想试试看。但是当他真的爬上高高的滑梯往下看时,很有可能就会退缩,因为那个高度对他来说超出了界限。这个时侯,父亲在边上几步远的地方跟儿子说,男子汉下来吧,其他小朋友都敢下来,你也能。孩子还是不敢。这时妈妈走到了滑梯下端,伸出双臂,跟儿子深情地说,有妈妈在,害怕什么呢?孩子看见妈妈在下面保护他,想都没想跐溜就滑下来了,开心远远大于恐惧,儿子高兴地自己又爬上滑梯,并示意妈妈不要保护他,说要作个男子汉,自己独立玩一次......
如果我们只能做到爸爸式的“阳性激励”咨询效果,势必需要孩子再多走一段,才能跟你接壤;孩子的起步是需要妈妈式的共情,如果咨询师做不到或不去做的话,那么有的孩子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永远停在此地。不过总是妈妈式的咨询也是问题多多......
妈妈式的咨询,共情做得好,知道咨客需要什么,这是软化剂。可是,走出问题的最终需要爸爸式的指导。一个好咨询往往需要的是先做妈妈后做爸爸。如果一直做妈妈,那么咨客会产生依赖;如果上来就做爸爸,咨客会难以接受,抵触你的直接结果就是让那些有效地咨询疗法失灵,呵呵!
那天开玩笑跟几个关系好的咨询师说,读书多了要变傻得。绝对不是让他们不看书,相反要多看,大量看。过去的疗法看精髓,记住精髓本身,然后自己设定具体方法去用。在用中间不断怀疑自己,不断更多寻找咨客身上的线索。如果一个案例发给我,没两百字,都不需要细看就明白,信息采集不够,这样的案例是不是太草率,会不会太相信自己的知识性掌握呢?这样说几个咨询师朋友,绝没恶意,你们现在的刚起步,我曾经也以为这样可以做好咨询。可是后来我才明白,如果咨询师不是个活生生得人,不能感受咨客的真实感受,设计的方案如果成功也是误打误撞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