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起
上周我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咨询者问我如何帮助儿子对付老师,啊,这叫什么玩意,我可就是老师呀,呵呵!咨客是好朋友引荐,且在沙龙中有过“交手”,时隔一年多。她拨通我的电话约面询,开始我还有点糊涂,可马上就定位出她的“座位”。“你是不是那次亲子沙龙活动,坐在桌子斜角向我提过问题的,问你亲戚......”“您记忆力真好!”我被莫名赞扬了一下,其实哪里是我记忆力好,是她太让我容易记忆了,呵呵!
咨询小议
见面后,我们基本无需寒暄过度,就直扑主题。咨客是个非常擅于学习的人,已经有了三个专业的学历和研究生学位。可是对于自己的评价竟然是十年原地不动,这句话我听过,心里一颤,不急于反驳,留在合适的时机再次探讨。毕竟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儿子,关于儿子不完成作业,也能考出好成绩。她向我问,如果老师找到家里可怎么对付,晕,问题太耐人寻味了吧!
她的提问方式,留下了蛛丝马迹。如果是一般家长通常会问:孩子老是不做作业怎么办?老师真的追到家里可怎么好啊?这样问是想解决孩子的作业问题;而直接问:老师来了我怎么办?这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妈妈的困惑。大家品一下,是不是有点像呢?
顺着这个推测,一下子把咨客对于基础教育的价值观给勾了出来。好大的话题是吧,咨询可不能扯远,不好收,也不易见效果。我们就谈关于作业,家长怎么看?她是反对的,反对现在小学作业中反复的抄写和把家长也拖进去。于是,我说孩子不做作业,似乎也是你期望但没有说出来的吧!她笑,非常同意。于是,这个矛盾就找到了。她担心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只会傻学,不会创新。成为了学习的高手,却不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说就像她自己一样。嗯?孩子那么小,怎么就像你了......
这时候就跟刚才说自己十年原地不动联系起来了。她说自己是个好会考试的,却没有因此收益。担心孩子也遗传这个,学的好,没有自己的主见!矛盾明显不在孩子做作业,在于咨客心中的一个未完情结。很简单,这个咨询就是大人的咨询,现在可以踏实地转移过来了......
我的思考-探究教育模式
对于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习“控制”远比“创新”多。会考试不会发展,跟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关。以学知识为目标,是不可能全面的。这位家长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怎么对付老师,呵呵,她跟我举了一些例子,其实她处理的很微妙,根本不需要我来说。由于不给孩子上任何辅导班,家长顶着很大的压力,孩子不仅没有落在起跑线(很多家长喜欢说,不给孩子报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相反还养成了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喜欢动物,他对动物的喜好达到如痴入迷的程度,拉着妈妈去书店、动物园、上网搜索等等。我惊叹这是一个还没有上小学孩子所能做出来的事情,多像爱迪生小时候,又多像一个搞科学研究的行为范式呀。
我欣喜于母亲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求知与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无关;不单单是保护啊,还开发了孩子自己的个性爱好,也与是否上(家长要求上的)兴趣班无关。不过,家长这么做,可是要担风险的。她来问我,我想应该是来求证,来找一个“帮凶”,认同她,给她一个声音,她毕竟太孤掌难鸣,与当下的教育模式相比太另类。您辛苦了,有点累,心里偶尔会彷徨,也是情理之中......
“自控”与“创新”不分伯仲
这个咨询,由于咨客智商之高,语速之快,思维跳跃,让我疲于招架,呵呵!在一连问了好几个关于孩子不确定的现象后,我主动叫停!并试图给这些疑问串起来,给她一个定心丸。你的人生并不失败,考试拿学历也是你的一种选择,你乐此不疲,就是你的人生,跟自己比很辉煌,比我也厉害多了呀!儿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保护好他的求知欲,似乎您现在做的很好。但是,能在不那么理想的教育环境下,学会自我控制避免无谓的“牺牲”与排挤,也许就成为我们下回的咨询目标。作一个好人缘的孩子,长大后成功的几率比会读书的还要大很多。一个会读书又有好人缘的孩子,将不可估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