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的交谈,喜欢含糊,喜欢说话说一半含着一半,喜欢让你自己猜我的意思,同时也不得罪你,呵呵,是不是很儒雅呀,一点都不腐儒!
我们来看一段作者与编辑的对话:
作者:工作忙吗,最近?
编辑:挺好的,谢谢关心
Z:如果需要稿子,我可以提供
B: 好的,谢谢
... (等待无下文)
Z: 那你先忙,不打扰了
B: 好,回头联系,谢谢
这是一段很标准的试探性商用对话,呵呵!文字作者与编辑此前合作过,不过现在看起来,编辑对你的稿子可不太期盼,虽然很尊重,所有回答都有谢谢,可是却用于封闭对话。并没有延展的想法,也不往下探索,实际上就是没有愿望。作者似乎也是在试探,很谨慎,等待回应,见势头不妙,拔腿就走。两者似乎都不投入,却也不伤和气,彼此心知肚明,中国式的交谈模式!
回首我们的生活,不正是在这样的不知所云,却又猜到其意的模棱两可的模式中生存吗?敢怒不敢言,欲说还羞。我们的情绪就这样被拉扯,发不出来,又被纠结在一起,搞得人很不爽。国人很好面子,好友相聚不能参加,定可以找到一堆理由;或者是先答应,临阵再甩出个借口,让人感觉你心意到,但身不由己!这个把戏,不能总玩,总用就不真实了,因为意外不可能总是重复,尽管意外的原因总在变化,其实已经不说自明!
我们国人常说要察言观色,听没说出来的意思,长此以往国人就不再干脆,给你足够的颜面,却要你花大把的精力去揣摩。内耗,不仅成了说话的模式,久而也成了做事,交友的习惯。一种文化下,必然滋生一种生存方式,入骨髓,自己不能辨识,更不易调整革新。如同我们的教育体制下,说要创新说要减负,却发现现在连家长都裹进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孩子和家长都比以前还忙。古时不经过科举和八股,又怎能混个七品,试想如今的科举没有了八股,也难脱离学历的界定,这难道不也是一脉相承下的文化吗?知情易,行亦难,我们的社会都跟你虚虚实实,你又怎能一个人爽快得起来呢?于是乎,也整得你不愿意绕弯子,也要学着之乎者也,否则你的身份就不是中国了,呵呵!这其中既学会点酸味,但是还要透着那么点美滋滋地,你就不会觉得穷酸穷酸得了。顺应,就让我们先学习快乐的顺应,才有可能将来学会变通和突破。说声“谢谢”嘞,同样也能让别人明白一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