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和几个有婆婆一起住的人闲聊天,无意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某女说,感觉那不是自己的家,每天都要耗到很晚才回家,回家后洗洗就睡了;某有小孩的女人说,我要早点回去接孩子,否则女儿又要被婆婆“霸占”了。
这里并不想谈论婆媳关系,我发现到了她们行为的变化。婆婆搬来住前,早下班早回家,勤做饭勤家务,可是婆婆来了后。慢慢就变得晚下班,有的还主动加班或外出活动增加。更有意思的一个人,竟然加入了同单位的“未婚夜游团”,每天晚上要安排瑜伽、美容、上课,反正是把自己变成“天不黑不归”。对此我很好奇,也不是人人如此吧!我单位也有个跟婆婆关系超好的女生,可绝对不是如上这般。明白这个行为变化是分人的,也分每个人对于关系的独到体验,不过行为不会说假话,一切都明明白白表现出来了......
遇到危险会躲避,碰上困难会示弱,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性。你相信人会自动进行自我调整,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么?同时也包括社会环境,回答是Yes,这是一定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当问题掉在自己头上时,就糊涂了。咨询者跟我说,她是如何对待儿子的问题,跟他讲道理摆事实,可是就是不听。我问,你摆道理多少次?咨客说无数次了,并要求我以咨询师的身份狠狠批评儿子一次。我笑了,你的意思是儿子是不怕吃软,就怕来硬的对吗?后来见过儿子,并问妈妈对你说的都明白吗?儿子说,都18了,这谁不明白呀。私下里问他,那你是知道该如何做了?他说,我就是知道也不照着做,就是讨厌他们唠叨,气死他们,哼!
妈妈很焦虑,追着我说都是他还没长大,处理不好这些事情,你看就这么说都没用,您可一定要帮助我!这个案例开始我也很迷茫,走了一点弯路后,决定不把时间浪费在儿子身上了,决定给妈妈咨询。我说你很焦虑,从现在开始,我来替代你的儿子承受你的焦虑,不过现在停止对于儿子的一切主动指导。儿子其实并不想彻底摆脱母亲的照料,此后照旧拿短信勾着母亲,说自己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诸如此类。我与母亲有协议,对于这些一般同龄人都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再主动解决。妈妈受不了的时候,可以寻求我的帮助,呵呵!原本母亲是来解决儿子的问题,最终成为了解决她的焦虑。
母亲开始嘴上很配合,但行动上却控制不了自己。每天是给我发短信、发邮件、打电话,询问如何办。这个过程是关键,顶过去了,母亲的焦虑降下来了。儿子接收不到以前好使唤的外援,开始是不适应,但他渐渐就喜欢上了自己独立的方式,这也是他跟我说最大的愿望。事后,母亲说这一个月真难熬啊,像过了一年漫长。我们的协议核心就是“努力自己不要像过去那样努力”地对待儿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