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咨询者,给我发来消息说状态还好,尤其看奥运赛事,不觉得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严重了。我同意咨询可以暂缓几日,这倒无妨。作为我们教委机构,也在放假,要到下周才正式上班。现在就是在准备开学后,单位将有可能会让我介入到某几个学校做些更具体的工作。比如指导他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同步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咨询等等。
同时,也有几个刚刚结识的朋友。他们会有时候有一搭无一搭地说起自己有心理问题,让我看看。虽然并不太熟悉,也不是严格意义的朋友,可以介入咨询,但是他们的话更像开玩笑,不像想咨询。有时候,我一认真了,对方反倒马上退缩。后来我才意识到,不过那些是他们近乎玩笑的调侃,说自己有心理疾病也可以调侃,真是时髦阿?
想想曾经的咨询者也有这样的。我很早在博客中有一个一直给我留言的中层管理人员,每次来都写很多,要我看她的博客。开始我还会去,看到了很多,也猜出来可能她有哪方面的心理症结。不过,没过两周她只要写了新博客就来给我留言,并说写完了就来做咨询。也许,我以为是个潜在咨询者,就打破惯例真的跑去看看,还认真留言。可是,这样持续了两个月后就消失了。我明白,其实咨询者是想通过博客倾诉。而我看到的问题,一直压制自己不要用文字回复她,因为她并不是我的咨询者,在得到她博客的只言片语,更不能轻易得出什么推测的结论。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向我真正,正式进行咨询,不过是一种试探形式。
我们社会的大环境并不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高,于是会有那些已经有心理问题倾向但还不到很严重的人,对于心理咨询或咨询师都会产生怀疑。想想这很正常,咨询是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如果对方不提出正式咨询,就说明还没到咨询的火候。即便咨询师看到了什么,但我们知道如果自己不愿意接受,那么对方说什么都是白费,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咨询效果!
所以,我们除了知道咨询师是在助人自助,而且还可以明白一点“不求不助”原则。就如同一个咨询师,他的进步不在乎做好一个案例,而是清楚自己在做一个案例中有哪些不足,这才是有潜质的咨询师。正所谓自知,那些只说自己如何如何做好一个成功案例的咨询师,是不可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就如同一个带病之人,只是喜欢跟咨询师聊聊天,却不敢下狠心来治疗自己,那么就不是个称职的咨询者。就无需咨询师过分关注他们。
7月,我安排了十多个案例让实习生来尝试。不过,说实话其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心理问题,也许正因为是免费吧,咨客的问题都持续时间很短,整体对于咨询师的提高意义不大,过于简单了!后面,还会给大家更多的机会,不过我会进行筛查。从持续的时间、程度等方面来评估,同时不排除直接电话确认的方式,具体看我的时间安排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