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到了跟北京电台“首都生活”约好的做节目时间。马维老师,是“说烦解忧”的支持人。自从很早以前听到刘明老师总上这个节目,就知道马维的名字。后来身边不断有朋友去上节目,徐文兵老师的中医讲座、安澜咨询师和刘杰中医师的关于躯体化心理疾病......这些生活中的朋友,不断出现在节目中。一直期望有机会合作,不过我做的情感心理节目很晚,要到11点半,穿行直播间却从来没遇上过,从去年跟另一档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孙岩老师《今夜私语时》,到后来《都市夜心情》。孙岩老师的专业、责任心很令人佩服,跟她合作的两档节目前后已经过一年了,我收获最大的是如何做好一档心理节目。
而最近跟马维的合作,让我轻车熟路(想想应该感谢带我第一次做节目的孙岩老师)。22日晚上,在广播电台楼下接待室又认识了本次节目的搭档海燕老师。节目做完后,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她太静了,似乎没人能让她浮躁,心灵纯粹的很。心理咨询师的心境很重要,只有足够的静才能听得到咨客的心跳,和清晰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我心里想海燕老师如果不做心理咨询都是太可惜了!
话题很有意思,关于“偷窃心理”的。原本自己不擅长的,竟然也会吐沫横飞,呵呵有点夸张了!关于马维提到的偷窃是不是可以认定为一种心理解压方法时候。她抛出几种常见的现象类比:购物狂、暴食症、偷窃癖。由于我长期的取向为非病理性咨询,不会将习惯性行为归为病理性的。只从心里解压的方面进行剖析:三种方式偶尔会发生在健康人身上,比如情绪低落而疯狂购物或暴饮暴食。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压方式,但为何要用这种方式解压呢?我个人的解释是,心理压力是一种想做而做不到的情绪积压。而舒缓的方式并不能彻底释放,反倒通过激烈或偏激的行为来宣泄疏通,而这些宣泄往往越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即所谓的背叛,就越有效果。而偷窃,正是一种反道德、反文化的社会现象。
而且,就心理压力造成的偏激行为和犯罪来看,有着很有意思的性别差异。购物狂、暴食症、偷窃癖等等女性居多;而强奸、抢劫、打砸抢则男性居多。每个人都需要有个疏通压力的管道,当自己各种正当的疏通都被封闭了,那些非常规的手段就有可能浮出水面。一个悲惨的人生也许不能给自己一个借口,通过偷窃来舒缓压力;但是社会给我们这些正常人带来的无形压力呢,又该由谁来买单呢?心理咨询师的力量其实是很微小的,社会压力如果不断继续膨胀,那么心理咨询师的抚慰又将有多少会流失掉?
社会上的每个人给自己贴标签,同时也被别人贴着标签。作为明星偷窃,作为有钱人偷窃,他们也许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撕毁自己身上别人贴的标签。虽然值得同情,但他们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回到正常的社会呢,那些带光环的名人不许骂人,那些有光环的专家不允许失手......标签就像小广告一样随便贴在公众人士身上,贴小广告的人从来都不回去想揭掉那些小广告有多困难,有多么痛苦。我们需要每天拿一点时间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的标签和定义而活着,哪怕就几分钟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