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师小组-假共情

(2008-03-18 10:03:38)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情感

分类: 督导纪录
   前面几节课程在倾听、关注后,我们就某咨询师的案例进行了大大“批驳”,正因为他的努力与在大家面前的坦然,正好作为了活生生的例子,非常好。随即,我们就他共情做得不够,给予了讨论。那天的课程以讨论为主,有别于第一此课程体验多。我的思路是集思广益,一个案例小组分享,我只能代表我,不能代表绝对正确和唯一。所以,要求小组每个人就案例说自己观点。我们整体还是有共识的,共识留下,个人的体会姑且可以保留吸纳。
 

    探讨到了情感反馈,这个我们当场针对案例咨询师,与他做了一对一练习。很快这次课程结束后,他又给我递交了一个案例。反倒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由于近来有几个案例牵扯精力,不免对大家提出来的案例督导限制了个数,两次课程间仅一例案例。就他的提出,我说这是下次课前你最后一个案例督导。

 

    案例明显比上次做得好,但却有较大漏洞,时间超支。似乎与上次我们小组的建议形成鲜明互补,上次是说问的不够详细。我尤其说他共情,情感体验不够,反馈更不够。这次是一个有点疑病倾向的案例,但从病程来看连心理问题的边都够不上,也就是说是个情绪化问题。这种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严格意义讲不够咨询程度,但如果做了咨询就用最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可以。这是我的观点。

 

    时间又超了3个小时。交谈似乎没有第一次凌乱,但是我以为有很多不必问的问题。当然,初学者采集信息的能力不及有经验的,会有多余的“动作”是可以理解的。这不过是时间问题,慢慢来。但是,案例从整体效果上我以为不及上次,原因就是共情做的有点过火。

 

   为何要旗帜鲜明把他这个问题拿出来。我问咨询师,如果你很害怕,来找咨询师。咨询师怎么做才好呢,难道是你在共情里做的跟他一起害怕吗?这是共情吗,这也许是情感反馈,但是否应该用得如此“及时”呢?

 

   当一个人有恐惧的时候,第二个人共情恐惧,结果是更恐惧。当一个人寂寞时,第二个寂寞的人加盟时,他们的寂寞指数就都会大大缓解。在不适宜的时候共情无疑给对方带来更多的压力,我在下次见面时开玩笑说你那是“假共情”,呵呵!

 

    所有的咨询师反馈技术,都是要以咨客为中心原则,以咨客需要为筛选因子。就不适合的技术,不仅要慎用,有时候甚至可以主动舍弃。没人会用技术指标来评价一个咨询师的优劣。记得我接过一个20小时后转诊的咨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起效了,并且在年初回访时,依然没有复发。但是对方始终不明我用了什么咨询技巧,我开玩笑地说,纯属是撞上的效果,哈哈。在这个棘手的案例处理中,我并没有刻意去思考用什么与众不同的方法。共情做得好,能激活咨客心理无穷大的潜质和力量。咨询师不过就是在寻找一个适合咨客发力的支点,由咨客自己跷起“地球”(自我)来而已。

 

    最后,还是很欣慰这个勤奋的咨询师,孜孜奋进的精神。他说我不给他看案例了,有点惋惜,就不做案例了这周。我说,错了,案例是做给自己的,不是做给督导的。只要作案例,只要写案例分析,就一定比那些不做的成长快。督导不过是个外因而已,有他更好,没他也无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