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沉浸在那日探讨的话题中,跟我学习心理的丽姐也探讨自己最近得感受。我说自己开始“不紧张”了。最近,两次原本应该紧张的讲座,我居然都心理平静入镜。她说,不会呀,她开会还会紧张这很正常的,无需惊讶。我说“过度紧张和无效紧张”是我自己的成长课程,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会经常表现出来,不过心理的朋友没见过而已。我明白自己在某方面需要成长的。
在跟丽姐的谈话中我也有些收获。注意到她反复问我,“难道放松不好吗,还值得这么去思考?”提到这两次讲座,自我感觉得并不太好,不过听者都说不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自己惯常的评价出现了不统一,即自我的评价与他人对我的评价产生了不完全一致。我应该警惕。
成长,有时候是具有伪装性的。直白点说吧,有些看似成长的东西,实则是自己给自己的安慰剂罢了,非真实的。一个人的成长,不会在一次感悟后或是在一次咨询后,他应该不断内化,甚至出现不断反复。所以,我有时,对于自己的所谓成长,要先打引号,求证后再高兴也来得及。
而且,一种新的行为或心态的定型,也非一、两次可以说明问题的。第一次讲座的镇定,让我仅仅是怀疑自己的成长;而第二次,给我了一点点信心,我期待第三次,四次,更多的次数......
因为,人的成长就像是个慢性病人服药一样,你只有目标,但不能准确断定何时能康复。呵呵,但跟病人不同的是,成长是开心的事情,过程也并不痛苦。我们只需知道目标是什么,并为目标做好每天的努力就好了。何时,能够有跟目标相同的场景出现,不必期待,不必强求。如果真的出现了,也要好好证实,心中偷着乐好了,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