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基本上就是:上面讲讲,下面坐坐,呵呵!人越多,效果越差。无非是普及一下,听得懂得,听不懂得,若讲课人与下面的听众太远就很难知道了。所以,这反倒让讲座者的压力减小了。因为它无法感知那种紧张。不过,一个人站在上面,明晃晃的大灯,就照着你。底下黑压压一片,也让人够慎的。
不过,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就跟着上司去天津大学讲课,当时下面还有南开的教授200多号人。好吗,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讲完的那1小时的内容!上司,一个劲的安慰我,全把自己当专家,别管那些人。好个自我暗示呀!
现在,跟以前比,自然经历了很多。但自己依然还是喜欢用眼睛来估计我的喜好。用眼睛和嘴可以交流的最远距离,那是我讲课的最爱,最和我心意。那也许就是小课堂了。不要超过30个人,我能尽量把自己的精力和关注分散到每一个人。虽然,这有难度,但至少是可以努力实现的。而200人的大场子,也只能他看得见我,我看不见他了,哈哈。
我喜欢看到学生们与我的目光对视;喜欢看到他们在感知我目光聚集的时候,一个有礼貌的点头。不管那是不是代表他真得听懂了我的一家之言,我会欣慰。所以,我追求互动,追求交流,追求效果。
讲座的下面,谁与我交流,不知道。怪不得,往往讲座的老师,总喜欢用目光“扫荡”第一排学生呢,呵呵!他们也在找人呢~
讲座有讲座的讲法;小课有小课的深入。在范围和深度上,本就不可比,干吗自己要拿一种模式套在另一模式上呢?看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性看到自己喜欢东西的好一面,而又看到不喜欢东西得不好一面。然后,拿好的一面跟不好的一面去比较,哈哈,得,正好符合了自己的心愿。真是的,这不明摆着自欺欺人么,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