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夜诊,昨天晚上的咨询是一名中年男子。电话预约中,我印象极其深刻,他的爽朗、直接、专业,哈哈。一个电话真的能听出那么多吗?也许女咨询者做得太多,我很期待多一些有挑战性的男咨询。这个咨询者,电话中的感觉太健康了。我的直觉告诉我,如果真是目的性明确的他,背后一定潜藏巨大的压力。因为,他健康的声音,是一种习惯性的掩饰,估计心理问题的时间已久。当掩饰成为习惯,可见有多难!
晚上我依旧早到几分钟等他。风尘仆仆的一个西装男子走了进来,还是那么爽朗的握手与问候。一点看不出,真的一点看不出......我心里犯着嘀咕。开篇不免我们彼此交代一下,我说一些咨询规则;他很有礼貌向我说两个请求,第一是保密,第二是不建议我用精神分析法。哦?很专业,我立即感觉到,我不是他的第一个咨询师了。果然,上个咨询他感觉到精分不够彻底的效果。我建议他先谈谈,他前几个心理咨询师的感受。
他开诚布公,第一个是医院的只作了测量,不信任,走了。第二个是50多岁的咨询师,作了20小时左右,有一定效果,但未彻底解决。自我感觉不是很舒服,脱节了。其后,打过电话、搜过网络,几个咨询师都不认可,还没去就否定了。就到了我这里,说关注我已久,尤其我的文章,我的博客。迟迟没来,最重要的恐怕是...
是我的年龄。嗯,我已经猜到了。一个多次咨询的咨客,找我这个比他小很多的咨询师,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对我的信任呀。他说,还是想来试试。不想被他那个年龄段的“同质”了。他很直白,找年纪大的就是想有经历的咨询师。我听得有点神秘,我结婚了,难道是婚姻问题?不,是职业的。我有点窃喜,呵呵,小白的职业经历还是蛮丰富的哦!
既然坐下了。他反倒开导我,说没关系,就当闲聊,我们随便说说,看看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我谢谢他,也许他看出我的局促(因为他的神秘,我一直没摸着他到底想做什么咨询),想给我减压。不过,这点自信还是有的,每个个案都是新鲜的,我不必担心什么,不都走过来了吗?
由于咨询者的身份与个人要求。小白不便在这里公开他的具体咨询情况,还是谈感受。我记得我第一个最成功的职业案例,是去年6月。咨询者至今与我保持大概每3个月一次的咨询关系。最近一次是春节初三,她的状态我以为好得不得了。但她咨询的内容已经变得非常具体,而且只做2小时。呵呵,咨客与我一同成长,每次都是不同的新问题,我不敢说她是不是有点依赖,但我敢肯定,比起那一点点依赖她获得的成长和力量更大,更多。话扯远了,提她是因为,我做过的产品经理职位与她恰恰吻合。呵呵,每想到吧,我在正式当老师前,职业经历还是有些的。
今天来的私企老板,在咨询中隐隐想寻求我身上的经历。我就不保密了,坦言曾经在公司做得很好,几家知名的大公司,做到中层,一家中规模公司,接近高层。心理咨询不比老行业,很新兴。大多咨询师都如我,是半路出家的。我是后来修的心理学课程,考的咨询师证书。早年做了大量公益咨询,后来一直不停的作案例,经验多于学识吧!所以在大学兼课也是主讲咨询实战。现在,每月的文章超多,大多是真实案例改编。
好似自己又到了一个阶段。刚刚收到咨询者给我的小灵通发短信就四个字“效果不错”,昨晚我也印象深刻。同是理科生的我们,昨天完全是逻辑性的探讨。我没有他前任咨询师的疗法多样,这是我今后需要弥补的。昨天结束时我也说,咨询不在乎门派,最重要是有效。让我不用自己擅长的精神分析,开始我确实有点别扭。但是,不能重蹈覆辙,咨客的要求,就应该努力实现。
昨天疗法中运用认知的成分多一些。而且,我自暴工作经历,以及用同是理科生的交流与爽朗,去符合他的风范。想想这些,不是刻意安排,但却好像是在迎合,不,我想是我的习惯性。我追求咨询者的最大自由度,就是让他在我这里用他喜欢的方式交流,也用他喜欢接受的方式我来反馈,呵呵,可不是盲目符合哦。可能,他更喜欢灵活的咨询师,也恰好我是比较随性的咨询方式。不知道,呵呵,大概就是“咨询也要对位(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