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替代性惩罚”概念理解后,我今天突然冒出了“替代性学习”的生造词。后来翻阅资料看有人已经在使用。“替代性学习”实际是和“行动性学习”相对的。尤其我们做心理咨询,我个人也同样,总强调实战咨询。一个咨询比看一本书收获还多,这样说,我是为了强调行动性学习的作用。
也许很多同仁与我有类似之感,心理咨询师不作咨询如何提高?而面对当下大多咨询公司,咨询者“奇货可居”,而咨询师排队的不正常现象。空闲时间的咨询师如何提高,既然不能行动,那就用“替代性学习”搞定吧!
记得,有朋友坦言自己的心理文字,越写越没写。我推测有三:
1、案例没有了,思考就停止了。所以没得可写;
2、看书没有了,新东西停止了。感悟就少了;
3、观察没有了,什么都停止了。啥都没有。
呵呵,这么写太尖刻了,朋友看到博文一定不要动怒,因为对事不对人。你的思考给了我灵感,谢你来不及,不是在写你。替代性学习,原本意思是通过榜样行为来学习。将涵义广义话,就是观察一切可以学习,一切触动你思考的东西来学习。
回顾这一个月来,各种事情充斥着生活中。安心作案例的时间少了,博文中就没那么多表述,但生活却丰富了,复杂了。感悟不仅没少,却大大提高。看博客圈、看同行的笔墨,给我很多启示,不知道这算不算替代性学习。
有的老师博文可以从一件小事体验到幸福;有的老师善于用动物的故事来喻比生活;有的老师又在为咨询行业的宏观而思考;有的老师竟然可以将历史事件归于心里范畴。我不得不惊诧于他们的触觉之灵敏,感悟之独到。我也喜欢这种心理体操,脑力激荡。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替代性学习。
路上恰好有辆空座位很多的公车,上去后,我不知道坐哪里,可能更合适。坐定以后,到了下一站,看到很多上车的也如同我一样在巡视座位,思考坐哪里更合适。我推断这里面一定有心理体操可以做。没想到,早有人写过“从公交车坐座位看人的性格”,阅读后受益匪浅;在麦当劳吃饭和一般的中餐馆,播放的餐厅背景音乐为什么一个快一个慢?为什么一墙面是刺眼的红色,一个则是舒适的淡色调?为什么上次旧友畅谈,换了咖啡厅,灯光的亮度让我突然很不舒服。当时这些思考也许是一刹那的,但后来竟然不经意中都看到了对应的心理文章,心中窃喜,有感悟才有共鸣,有关注才有窃喜。这种窃喜无法分享,不知道这算不算替代性学习。
也许,一个欢乐的聚会,能让我体会到忧虑的成分,这可以叫“神经质”,也可以叫“敏感”。我不知道别的咨询师是如何,我作我喜欢的思考。这种思考随时随地都有,如果还很舒服那就叫“习惯”;如果感觉被强加,又很难受,那就叫“强迫思维”。呵呵,我与心理疾病就差一个观念而已。我不知道,这种体味,叫不叫替代性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