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以后,我在整理资料,忽新浪斑竹上线。我们探讨了一个“内因”话题,斑竹很谦虚,但她的问题不简单。恰好,与我最近的思考有共鸣,于是答应她在这里抒发一下,共同探讨。
在心理咨询中,尤其是上路之初,咨询师最擅长的是温暖、共情(内容或情感反馈),还有解释。前两者是基本功了,我不必多说;但是,如果咨询师只有这“三板斧”,这案例做起来,恐怕就容易将自己的意图投射给咨客,甚至也很难做到中立。
因为,你大量用的是解释技术,而你敢说自己的解释,不是自己个人色彩的释义吗?不代表个人主观愿望吗?
不同的咨询师释义的结果会有不同,我们称之为咨询师的风格。夸张点说,不同的咨询师对于同一个问题释义会不一样,他们好像都在试图解释案例背后的真实,但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感悟,唯独没有说案例本身。
这样看来,咨询师就会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咨询者。咨询者自然是想得到问题的分析,他们大多只愿意奉献出自己的耳朵,而不是大脑。你说的,如果符合他的预测或叫预期,那么咨客就会认为你是个好咨询师。如果不是,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不信任,甚至咨客脱落(就是咨询者下次不愿意再找这个咨询师,自动脱离了咨询关系)。
最不理想的还在后面。也就是,你看似把问题都分析真切,咨客如愿而归,不想过了两天,他又重蹈覆辙,也许还找你,或者他不相信你,可能还会去看别的心理咨询师。你会不解,为什么咨询的时候她都点头认同,可是回去后却又反复了呢?
我想,如果你只有分析与解释技术,就好比你把这个案例的原委都急于告诉咨客。而咨客很愉悦,轻松来听咨询师“说禅”。表面上看,这里面没有问题。但实际上,你在哄咨询者开心而已,这样说有点过。但你可以想象一下,咨客放弃了自己做主的权利,你外加给他你的思路。这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习惯要改变,真的很难。咨询师要戒骄戒躁,你的本事不在释义这一点点上,而在你如何让这些由咨询者本人感悟到。改变的力量永远是内因大于外因,或者是由外因转化为内因。当咨客自己感悟并愿意作调整的时候,他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引擎”,储备力量,什么时候发动他,全由咨询者本人决定。
看看自己曾经为了获得咨询者的认可,急于将问题实质抛给他。还好,我的咨询者带着几分尊重,不管是否消化,大多接受,不好意思说我没听懂。我要感谢他们。但是,如果1个月后同样的问题她还来找你,我就必须首先反省自己了。
咨询师的引导循循善诱,用问话激发咨客的反思。积极调动咨客的大脑,最终由咨客自己说出咨询师想说的所谓“问题的实质”,这才是高明!这时候,咨客通过作“脑力体操”,将心理问题内化,就等于自己手里拿着救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
我要让咨客明白的不仅仅是问题的本源,更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按动调整自我的引擎。如果真是到了那个时候,我要做的就是坚决、彻底,悄悄地离开他,并默默祝福他......
心理咨询师: 白京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