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并不只是《海豚湾》
(2010-03-08 12:20:37)
标签:
it |
分类: 新知茶座 |
悲剧并不止于《海豚湾》
新京报《新知周刊》
刚刚得到的消息,《海豚湾》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在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的作品中,《海豚湾》无疑是最血腥的一部。制作者拍摄到日本南部太地町渔民“土法捕杀海豚”的场景———海豚血染红了海湾。
从艺术和观点输出的角度来说,这部影片是十分成功的。互联网上也因此出现了一浪又一浪的针对捕鲸行为的谴责。压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在2009年“太地町海豚捕杀季”里,除去被卖给各国海洋馆用作表演的之外,不少宽吻海豚被放回了大海。请注意,虽然日本渔民的捕鲸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大规模捕杀小型鲸类的行为并不只出现在日本,丹麦、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的“屠杀”。他们的猎捕对象分别是长肢领航鲸和一角鲸,场面之血腥并不亚于“太地町大屠杀”。
《海豚湾》所涉及的问题确实存在。日本渔民每年都会绕开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禁令,以“科研”为幌子到南大洋猎捕灰鲸、大翅鲸和长须鲸。这确实是一种可耻的行为,那些大型鲸类的生存状况十分糟糕,现存的大翅鲸可能已经不足12000头,而且它们的繁殖率很低,这使它们的种群恢复速度极慢。
但《海豚湾》仍然存在不少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它多次指责IWC不把宽吻海豚等小型鲸类列入禁捕名单。事实上,这些小型鲸类动物的数量并未受到现有捕猎规模的影响。以宽吻海豚为例,其种群数量虽没有确切统计,但是分布极广,十分常见。要求将其列入禁捕名单似乎并不合理。当然,人们很难接受这些“微笑使者”会变成“盘中餐”的现实。它们拥有发达的智能和上翘的嘴角。大家都愿意在水族馆里看一看它们。
呆在水族馆里会比出现在餐盘里更幸运吗?自1938年第一个以海豚表演为卖点的水族馆开业以来,类似的商业机构在世界各处遍地开花。看过海豚表演的读者很难想象它们的真正处境。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以保证这些海洋哺乳动物演员的基本生存。按照欧洲水生哺乳动物协会制定的规范,一个容纳5只海豚的水池最小面积为275平方米,水深不得低于3.5米。换句话说,比人体量大一倍的海豚的最小生存空间仅有50平米大的一间房子大小。你可以想象一下,它们在那里生活得多憋屈。
终于,1985年澳大利亚率先禁止鲸类表演。1993年,英国最后一家海豚馆关门。2005年,智利和哥斯达黎加下令禁止一切鲸类的圈养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海豚馆”正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上隔三差五可以见到这样的“感人故事”———人们又成功把异物从海豚的胃里取了出来。曾经有一位海洋哺乳动物饲养员这样对我抱怨:“好好的海豚,谁会没事儿吃气球玩儿呢?”
当地时间2月24日,在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29岁的雄性虎鲸“帝力空”(Tillikum)杀死了一名女驯兽师。虎鲸是体型最大的海豚。也许“体力控”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人们,虽然它们嘴角永远迷人的上翘,但它们并不高兴。
□瘦驼(山东 生物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