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菩提树,不菩提

(2008-03-04 18:54:41)
标签:

it

分类: 新知茶座


菩提树,不菩提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8-03-0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想当年,慧能和尚正是靠着这首偈子,得到了禅宗的衣钵。但据说也有人因为这首偈子,误以为菩提树在世上并不存在,只是佛教传说的一种树。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80301/84871204386383862.jpg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80301/63281204386383862.jpg
 
菩提树的树叶(下图)与椴树叶(上图)很相似,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将“椴树下大街”误作“菩提树下大街”。作者供图  
 
 

菩提树是南亚北部的一个常见树种。它高可达25米,树冠极为伸展,形成广大的树阴。难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会选择在菩提树下修行了。

 

菩提树的叶子形状很特别,其基部向内凹呈心形,顶端还有一个长长的、飘逸的叶尖。当然,这个叶尖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南亚次大陆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地区。同样是在印度东北部曾创下了近2.3万毫米的世界最大年降水量记录。暴雨对于植物叶片是有损害的,因为雨水落到叶片上之后不会马上落下,而是吸附在叶片表面,这就增大了叶片的承重。为了尽快排走雨水,菩提树就进化出了一个长长的叶尖,这样,当吸附在叶片表面的雨水因为重力流到叶片边缘时,可以很容易的进一步向下汇集到叶尖顶端,迅速成滴或成股地排走。当然,在这样的多雨地区,掌握这个法宝的不仅是菩提树,还有很多其他的树种。于是,“滴水叶尖”也就成了热带雨林植物的一个有趣特征。

 

热带雨林还有另一个有趣,也许说残忍更合适的特征,就是“绞杀现象”。我国南方有一种常见的树叫做细叶榕。它成年时往往“独木成林”,树冠比菩提树还要弘阔,显露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可幼年时,它却是地地道道的“冷血杀手”。细叶榕的果实在成熟后往往被鸟类啄食,鸟类在其他树上停歇时,又会把它的种子排泄在树干上。当这些种子在离地十几丈的树干上萌发之后,这棵树的悲惨命运也就开始了。细叶榕的根会不断向下生长,把它附生的树的茎干包围起来,直到最后它的根落了地,而被害者的茎干也被围得密不透风,最终便被活活勒死了。

 

在植物分类学上,菩提树和细叶榕同属桑科榕属,这个属有好些种都有绞杀其他植物的天性。菩提树也是如此。野生的菩提树在幼时也常常附生于其他树上,直到把根扎入土壤之后,才算是“自立”了。大部分情况下,菩提树不会像它的亲戚细叶榕那样残忍,但在自然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偶尔也会把“菩提心”丢在一边。

 

今天在我国,只有在南方热带地区才能见到露天栽培的菩提树。南岭以北,菩提树便再不能生长了,只有到一些植物园的温室中才能见到它的真容。在欧洲,菩提树同样无法露天生长。那么德国柏林那条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舒伯特的著名歌曲《菩提树》(Der Lindenbaum)、还有在欧洲颇为流行的“菩提茶”(der Lindentee),又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仔细看看它们的德语原名就知道了———原来都是误译,正确的译名是椴树而不是菩提树。究竟是谁第一个把德语的椴树错译成菩提树,现在已经很难查证了,不过我们大可原谅这位不懂植物学的译者,因为很多种椴树的叶子也有一个尖(虽然不是很长),基部向内凹呈心形,和菩提树还真是有点相似呢!

 

□刘夙(北京 科普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