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新知茶座 |
“蛇毒攻坚战”的中西之别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8-26
6:47:02 · 来源: 新京报
前不久,《重庆晨报》报道称,一位“老中医”被“毒蛇”咬伤,自己开方子用雄黄疗毒,不幸“铅中毒”。媒体的类似报道总是值得怀疑的。是不是毒蛇另说,雄黄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砷,说吃出砷中毒还有可能,哪来的铅中毒?而且,仅从开雄黄治蛇毒来看,这个“老中医”多半也只是个“江湖郎中”。
同是蛋白质差别真是大
化石研究表明,大约6000万—8000万年前,毒蛇出现。这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仅使用毒液作为进攻武器,这在脊椎动物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世界上有约300—700种毒蛇。所有的毒蛇的毒液有效成分总共只有24种,它们基本都算是蛋白质,大致可分为两类:神经性毒素和血液循环毒素。
神经性毒素的作用是阻滞神经信号的传递,学术的语言叫做“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神经传导并封闭突触后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形象地比喻就是:一方面破坏通讯线路,一方面纠缠住接线员使其无法工作。结果就是肌肉麻痹瘫痪,致死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呼吸肌麻痹造成的窒息。常见的金环蛇和银环蛇以及各种海蛇都使用这一类型的武器。
血液循环毒素作用的对象主要是血液系统。一些血液毒素破坏人体的凝血机制,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原、封闭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上的受体、破坏血管壁从而引起大出血;另一些却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导致血液凝结,形成致命的血栓。血液循环毒素的另外一些成分会导致细胞坏死、组织溶解。使用这种毒液的是五步蛇、竹叶青这些蝰蛇科的种类。
最“毒辣”的是眼镜蛇、眼镜王蛇和一些蝮蛇,它们同时使用这两种毒素,称为混合型毒素。
抗蛇毒血清由马产出
治疗蛇毒伤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使用抗蛇毒血清。
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接触到一种外来的“抗原”时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中和抗原。蛇毒的成分恰好都是最好的抗原,可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中产生足够多的抗体中和蛇毒之前,我们的身体往往已经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损伤。现代医学工业用马来生产抗蛇毒血清,人们把经过提纯处理的不同蛇毒成分以不足以致命的剂量注射给马,使马产生抗这种成分的抗体。等抗体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收集马血提纯并加工其中的抗蛇毒抗体。一旦有人被毒蛇咬伤,如果能辨明毒蛇的种类,立即注射相应的抗蛇毒血清。如果不知道是被何种毒蛇咬伤,就得注射混合血清,这种血清的效果较差。
按照一些生产商的表述,“毒蛇咬伤6—8小时内,应用抗蛇毒血清,96%的病例在1—2天内即可治愈出院”。虽然疗效显著,但是这种疗法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如果被毒蛇咬伤时间过长,抗蛇毒血清就没有办法把已经与机体结合的蛇毒分子争夺过来。现实情况是,中毒者往往身处偏僻,交通不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再者,抗蛇毒血清的成分复杂,针对不同的毒蛇需要不同的抗毒血清,这不仅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极易引发过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抗蛇毒血清制备复杂,成本高昂,而用量却很有限,追逐利润的大型商业制药公司对它不感兴趣。
“风症”与“火症”
中医却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一套治疗毒蛇咬伤的手段。从疾病的表现入手,中医将毒蛇咬伤分为“风症”和“火症”,恰好对应了蛇毒中的神经性毒素和血液循环毒素。在治疗“风症”的时候,中医的治疗方案是“活血祛风”,使用了全蝎、蜈蚣、僵蚕等药物,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缓解肌肉痉挛,恢复神经传导。而对“火症”则需“利尿通便、凉血止血”,处方里多见茅根、车前这样的利尿剂和益母草这样的止血药,也就是在止血的同时用利尿的方法加速蛇毒的代谢。
虽没有抗蛇毒血清那样立竿见影的奇效,中医在蛇伤治疗上取得的成绩也是必须给予肯定的。当然,我们也得看到中医的局限,雄黄治蛇就是其中一例。虽然砷剂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最近得到了“现代”医学界的青睐,但是什么“雄黄酒喷之,毒蛇即全身瘫软”这样的记载,还是让它属于《白娘子传奇》吧。
□瘦驼(山东生物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