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知茶座 |
黄帝,一种信仰的历史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4-29
7:01:08 · 来源: 新京报
当同样是在黄河之滨生长、周游完汉帝国广袤疆域的司马迁铺开著有父亲司马谈遗稿的竹简,开始着手定撰后来名为《史记》的第一卷———《五帝本纪》时,种种疑虑令他难以下笔。
在这篇语焉不详的帝王群传的篇末,他写道:为什么在儒家至高的经典《尚书》中,只有从帝尧开始的记载呢?黄帝的传说散见于百家的著作,各地长老也往往说某地乃是黄帝的遗迹,然而“其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但即便如此,或许只是“《书》缺有间”,不是经过“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于是他决定勉为其难,择取传说中更为雅正的部分,著为《史记》“书首”。在他的传记中,采择了《国语》中黄帝为少典氏之子的说法,寥寥记载了黄帝是一位成功圣德的君主,通过战争在中原击败了更为古老的神农炎帝的势力,又率领诸侯击杀了桀骜不驯的蚩尤。而后就率领着一支流动的军队在天下间讨伐不平、封禅山川。这样的故事虽然摩棱两可,但多少解决了司马迁心中的疑团———何以在广阔的天下间到处都是黄帝曾经临幸过的地方。
或许是有心,或许是无意,关于黄帝的死,《史记》中存在着一些小小的矛盾。《五帝本纪》中司马迁直接写道:“黄帝崩,葬桥山”。然而在《封禅书》中却记载黄帝在首山采铜铸鼎,鼎成,有龙从天垂下下颔上的须髯,将黄帝迎接上天。这没有被本纪采纳的故事,大概就是司马迁所谓的“不雅驯”之说,然而这却是流传最广、最为人所道的一段轶事。其他更多的故事,无法一一从古书中择出引用。
到了统一三国的西晋,有一个名叫“不准”的盗墓贼,从汲郡的战国大墓中掘出了大批的先秦古书。其中一部分竹简被命名为《竹书纪年》。那很可能是在地下躲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的一部珍贵史籍,记载了从黄帝开始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从而引发了那个时代学者们对古史的极大兴趣。在《纪年》被保存下来的佚文中说到:“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竹书纪年》曾经为武王伐纣的历史年代考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一条记载同样弥足珍贵。按照传统的解释,一世约相当于三十年,那么从黄帝时代到大禹建立夏代,亦即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五帝时代”,大约绵延了一千年。夏代建立约在公元前2100年,再加上一千年,恰好至今大约上下五千年。
在中原的考古文化分期上,黄帝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后期与龙山文化早期,这么一个大概的时段上。在此之间,广大的中国土地上早已经涌现出东北的红山、山东的大汶口以及东南的良渚这些辉煌的文明,即便以限于西部的仰韶文化而论,黄帝在文明的序列上也已然是一名后来者。但是,与司马迁的历史传说相呼应,中原———这个文明开化的后来者,在黄帝的时代开始崛起。吸收了夷夏东西的文明精髓,中原国家的雏形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大河边黄土的颜色从此逐渐成了中央、权力、文明的最高象征。于是,有一位传说中的伟大君主,便把它当做自己至尊的名号。
把炎黄当做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只约摸像是一种信仰。如同司马迁一样,祖先的传说仍有那么多诗意的谜团存在。在炎黄巨像的脸上,我也仅仅能分辨出他们有着图画中秦始皇式样的长髯。需要进一步端详一切祖先与子孙的体貌时,是否有人会追问,蚩尤的子孙们今在何处?
□王晓熊(上海 语言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