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知茶座 |
陷入迷局的气候问题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4-22
5:58:29 · 来源: 新京报
当主流的气象学家好容易解决了一个问题,便又有另一种反驳论调跑出来。但媒体们则已经习惯了把科学与权威画上等号,不知道该怎样报道这类争议。
上上个世纪,瑞典化学家思凡特·阿列纽斯(Svante Arrhenius)研究指出,导致地球过去冰期发生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可惜,阿列纽斯错了。现在我们知道“地球轨道的变化”而非“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冰期结束的原因。但阿列纽斯却无意中成了“地球变暖”的第一个预言者:在他1896年发表的论文中,他提出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地球升温。当时,阿列纽斯的大部分同行认为他是错的,而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小部分同行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今天的那些同意与不同意的科学家人数相当少,但他们却总有理由让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科学基础部分指出:大部分温度上升,有很大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就在当天,著名的“全球变暖” 反对者、麻省理工大学气象学教授Lindzen就反驳说:“在我看来,这就像一群小朋友把自己关到一间小黑屋里,然后看自己能把自己吓唬成什么样。”当主流气象学家通过模型来模拟最近的气候变化时,他们考虑到地球轨道、太阳能量、火山爆发等变化。但马上有人蹦出来指出:你们没有考虑宇宙射线。接着,就有了一批由宇宙射线导致今天地球变暖的理论出台。水蒸气同样可以导致温室效应,有人认为现存的气候变化模型中对水蒸气考虑不够。就这样,当主流的气象学家好容易解决了一个问题,便又有另一种反驳论调跑出来。在科学上,解决这个迷局也许只需要时间,但媒体们则需要面临另一个迷局,他们已经习惯了把科学与权威画上等号,习惯了报道那些毫无争议的事实,却不知道该怎样报道这类有争议的问题。
当媒体想把某个现象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时,比如说“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关系吗?科学的结论只是“可能”,最多是“很有可能”,这太没力度了,通常只有道听途说的消息才配得上这样的措辞。而当他们谈到一个符合科学的预言,比如说,海平面的上升将使包括中国的上海在内的城市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听上去又太过危言耸听了。
后一个迷局倒容易破解,当媒体们意识到那些有关科技的不确定性与争议也许恰恰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当他们学会对科学的过程与辩论进行报道时,这个迷局就不会再有了。
□小蓟(北京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