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封面故事 |
冷兵器时代的城市攻防
制图/丁华勇
电影《墨攻》的上映,为军事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冷兵器时代城市攻防战斗的机会。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战国初期城市攻守战的真实面貌吗?
中国的城郭,据说是由夏人的祖先鲧发明的。这一奇思妙想的初衷,可能仅仅是阻挡洪水的蔓延。但很快,中原的先民们意识到这大墙在军事领域的特殊效用。他们开始营建城堡。
攻城之战不易打,在《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之战,围城就围了十年。而传说墨子隆重登场的楚围宋之战,也历时9个月。防守技术的提高刺激了进攻手段的变化。《汉志·兵书略》说,“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而《墨攻》也让我们能看到古代的智慧在当时简单的物质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城市攻守,正是冷兵器时代的高科技。
春秋时代出现了多达十二种攻城手段:“临”是临车,车上悬吊的箭屋,高度可以超过10米:“冲”是冲车,专门用以撞击城门;车贲辒可搭载士兵,跨越护城壕……十二攻术,想方设法钻城防工事的漏洞。
防守者也不敢懈怠。《墨子》中的一些篇章专门针对这十二攻术,提出了墨守之道:对付“临”,要用连弩;对付“冲”,应该降士兵于冲上,砍断撞木;对付以水灌城的攻术,则在城中穿井凿渠。
在守城技术的对抗中,进攻的难度远大于防守。战国时期,攻防双方的兵力可以悬殊到,10万之众,围攻不下4000守军。而这一切,正是墨守之道的意义所在。
相关新闻详见: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