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兽医”来华普及动物疾病预防
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98/2006/10-30/0015@62423.jpg
克林·郝沃德(ColinR·Howard),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的教授,中文名字郝高林,郝高林是国际权威的动物疾病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普大使。他的动物疾病预防讲座通常这样开篇:“如果你觉得我的讲座很闷,想睡觉的话,请你把双手举起来,我就给你讲个笑话。但是我其实不会讲什么笑话,所以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睡着。”
10月15日,全球高校聚焦于北京国贸。
展厅中,英国人正忙着宣传自己的教育资源。
偏隅一角的休息室内,是一封闭的空间,一位英国绅士却在极力推销他的“防治动物疾病,人人有责”观念。这位绅士便是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的教授克林·郝沃德(Colin
R·Howard)先生。
郝沃德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郝高林”,讲座中,这位英国绅士更愿意被称呼为“郝教授”。“实际上我作为一个教授的角色,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这位自称无知的教授,目前已培养出上百名从事动物疾病研究的专家。
最令人恐慌的是对疾病的无知
开始动物疾病演讲前,郝高林“别有用心”地让观众看了一幅图。图中两个巫师张开嘴,惊诧不已。郝高林解释,图中的巫师正是对发生的疾病感到惊愕,而当时巫师的职责就是要控制疾病。戏剧的是,郝高林今日的角色就有点类似“巫师”,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入侵、如何抵御疾病入侵,都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
对于动物疾病的感受,郝高林有着切肤之痛。小时候居住在伦敦郊区,离港口比较近。至今,郝高林记忆里还有儿时天花爆发的场景,“就像‘非典’疫情时一样,学校关闭了,商店也关闭了。”另一次与疾病的交战又是因“小儿麻痹症”引起的。直到现在,郝高林还留有麻疹退后的疤痕。不过,在郝高林看来,其实对疾病本身的无知才是令我们最恐慌的,而他多年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总结中总是“科学家的研究,是避免无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专家马克·伍尔豪斯曾根据过去25年来的纪录,指出每年都会有一两种新生或是变种的病原体首次侵袭人类。目前能够感染人类的已知病原体共有1407种,其中58%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来自于动物。而科学家估计177种病原体正在“生成”或“再生”,虽然其中大部分不会导致流行性疾病,但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
由此,动物疾病便成了微生物学界研究的一大重点。只是这一避免无知的科研,却经常与微生物病毒打交道,“我也目睹过实验中同事被病毒感染的场景,”郝高林从事微生物学研究,曾有两次同事被病毒感染的经历,让其感到“巫师”的角色并非那么简单。
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98/2006/10-30/0015@62428.jpg
郝高林在“科技咖啡馆———动物疾病”讲座上发表演讲。
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98/2006/10-30/0015@62429.jpg
蚊子在吸血液的同时也在传播登革热疾病。
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98/2006/10-30/0015@62430.jpg
禽流感病毒在点子显微镜下的真实面孔。
鼠疫,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
“在人类漫长的过程中,一直和动物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些动物中的疾病说不准也会传染到人。在英文里面我们叫做‘人畜共患病’。而且人畜共患病由于环境、社会的变化会越来越对人类形成威胁。”郝高林眼中的动物疾病俨然是一隐形人,可能随时会向人类发动进攻。
不过这些疾病一开始瞄准的对象并不是人类。比如麻疹,最开始是牛群中的一种疾病。不过,3000年前,人类与牛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起初只见于牛的麻疹,也引祸到了人身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被新的病原体侵袭并不是鲜见的事。但进入现代社会后,我们却发现这种频率越来越高。”
在郝教授看来,由于当前人畜共患病几率的增多,我们更不可小觑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在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导致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微生物之后,2005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又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这个在当年被誉为“平民化”的获奖其实正体现了病原微生物学在我们研究中的地位。
早期的鼠疫、霍乱、埃博拉病毒到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来自动物界传染病的威胁从未停止。疾病出现后,科学家针对这些疾病展开了研究,并在短期内压制了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流行扩散。
由此,你以为这些病原微生物已经退出江湖了吗?
其实,迄今为止,科学研究人员还无法判定哪怕是其中一种病原微生物完全退出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我们经常会听到有新发疾病的发生。其实新生疾病以及现有的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郝高林指出在人类进步的同时,病原微生物也在不断地变异以适应现有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由此也会带来变种。“禽流感原来只发生在禽类,但也有人群被感染的报道,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无法预测这些病毒会以什么方式或是朝着什么方式改变,就像台风一样,我们无法预测台风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伤害人类的祸首就是人类自己
难道动物成了人类潜在的杀手?
这个设问在郝高林那儿是不存在的。人畜共患病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人类自己。
幻灯片定格在一幅地图中。密密麻麻的线,连接的一端是伦敦,另一端则是世界各地。其中,黄色线表示人员流动的密度频率非常高,连接的恰恰就是世界上大的交通枢纽,比如纽约、洛杉矶、伦敦,还有北京到上海等航线。
郝高林指出,空中飞行,让我们的世界瞬时变得短平快。不一会,这一人类的文明之举却让我们在短平快的格局内,面临全球疾病爆发的危害。在30个小时的时间内,任何一种病毒,任何一种疾病都能够在世界任何的城市漫游。加之,人类数量不断地增加,人口密度的扩大,这些新的改变都带来了动物疾病的传播,“这就是当年非典爆发的情形,因为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所以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非典病毒就从香港散布到了加拿大、新加坡,德国。”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大量森林被毁灭,居住环境被改变,“在过去的50年间有25%的树木被人类砍伐,也就是说50年前每四棵树中到现在有一棵树已经消失了。环境的改变打破了此前人和动物之间的平衡,而失衡则会导致动物疾病传播到人类。”郝高林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也许我们平常的点滴就在酝酿着疾病危机。
“涮羊肉的羊杂牛杂具有感染性”
曾多次来过中国,每一次,郝高林都不忘自己科普宣传的身份。他将此次到北京的演讲视为一次珍贵的宣传科普的机会。
郝高林等英国科学家对科普宣传的热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赵德明印象深刻。赵主要从事动物海绵状脑病的研究与郝高林的实验室有交流研究工作。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国专家的建议,“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牛、羊的回肠部分有很强的感染性。”当初,英国专家到中国农业大学交流,由于疯牛病之故,他们会对羊的内脏和牛的内脏感兴趣。其实,中国吃涮羊肉的时候就有羊杂和牛杂,当然也就有小肠和回肠。郝高林等英国专家就会建议,“你们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牛羊的回肠部分有很强的感染性。”这种对公众普及疾病的意识,在郝高林那儿体现得特别明显。他一再地表示,对付疾病,其实每个人的自觉意识更为重要,有时候公众还比科学家有用,“我们需要更多的微生物学家来帮助我们进行传染疾病的预防,但是即便你不愿意成为微生物学家,还有很多其他的职业可以让你发挥作用,对人类传染疾病的控防作出贡献。”
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