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比喻
(2024-06-12 08:34:14)
标签:
适度最好中庸哲学 |
分类: 导师的工作及研究 |
项目进展不顺利,最近比较郁闷,但还是想动员学生再坚持一下,就给学生说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干这个项目有点儿像我写书,我在这个领域奋斗了30多年,已经写了20多本著作,其实多一本少一本无关紧要,但为了培养学生,就接受了出版社的约稿(应该感谢对方的慕名约稿)。我是第一作者、Z是第二作者、L是参编;要求8个月写完,我们几个作者奋斗加班加点勉强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了撰写工作,对方相当于出版社编辑,一审不通过,我们认真修改;二审不通过我们认真修改;三审不通过第二作者因疫情拖了到第4年就不想修改了,我多次动员加发津贴补助,勉强修改完成了三审稿;四审不通过,因时间已经拖到第6年,第二作者因故不能参与修改了,而且没有津贴补助了,我将参编升为第三作者,但因其水平和积极性有限,勉强修改了大部分要求修改的内容;五审不通过就连第一作者都崩溃了。
第一作者就想出本书顺便培养一下第二及第三作者,而出版社想以此书获国家出版奖,要求质量非常、非常高(哪怕是已经出版到第3版的书,只要静下心来读就能发现不足,修改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时间久了,原来先进的内容也变得普通了。),最后大家都不欢而散。
解决方案:先出版此书,实际使用一下,过几年再出第二版,有时第二版或第三版能获国家出版奖就非常好了,要求第一版就获国家出版奖不太现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