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招生新政
(2021-01-08 10:19:15)
标签:
新政解读 |
分类: 计划与执行 |
学校本周出台了博士生的招生新政策,因名额限制,一般的博导要想招到博士生都很困难了,我们学科有17位博导,按导师规模只给了7名博士生的招生指标,所以,每位导师平均每年只能招收0.4名博士生。
理论上,给了我们学科最多21个博士生招生名额,但有些指标都是带帽子下来的,比如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导师带一个名额,有国家级重点或重大项目的带一个名额(但要额外向学校多交3.6万元),国家重点学科带一个名额等。
扣除指定到导师戴帽以外的名额为11人,如果4个重点项目导师不愿意多交钱,则浪费4个指标,可招收17人,如果不算校外的5名博导,则校内博导可招收12名博士生,平均一个校内博导能招收一名博士生。
在详细理解了学校新政后,赶紧向报考我且初步答应的2名应届生通报,因学校招生政策改变,我只能录取面试成绩高的1名学生,另一名学生候补。
伴随着硕士报考人数的井喷,今年报考我的博士生也比去年增加接近3倍,所以,现在直读博士都困难了。以前,应届生只要想直博,几乎都能读上,所以,形势转变很快,而我们的思想还没有跟上。
私下跟有重点项目的导师聊了一下,他们都不愿意交更多的钱来招生,理由是:现在的博士生不如5年前的博士生能干活儿了,交钱多了不值得;学生也不像以前感恩并听从导师安排工作了,所以,从培养学生方面,也不情愿多交钱。学校多收的钱也是发给了学生,但不是由导师每月发放,由学校直接发给学生,在学生那里想,这是他应该得的,不用给导师做科研任务,要让我干活得额外再给津贴;在导师那里想,我多交的经费是科研经费,必须得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工作,任务多了或完成质量高可以额外再发津贴。这在心理学上有专门的名称叫不同的心理账户效应,也是师生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导师想压任务,学生不想接任务或拖延完成任务,再逼迫,学生就会抑郁甚至走向极端。
有时,好不容易遇到一名能力稍强的学生,要么培养半路,他要到国外读博了,要么就要改论文的作者单位了,弄得导师不断将5年的“慢火炖肉”的培养计划临时调整为“大火快攻”的2年速成培养计划,或者放手让学生自我成长,这样保险,没有心碎的感觉,不成才损失不大,成才了是意外之喜。
遇到“精致的利已主义”学生多了,导师也就逐渐心冷了。
对于我来说,学校如何调整招生政策都无所谓,少招甚至不招都可以,曾经拼搏过,心累了,让年轻的导师也有机会多拼搏一下,名额少时,大牌教授再使劲儿多招,那年轻导师就只能2,3年才能招一名学生了。
招生的变数有两个:
(1) 每年国家会额外给学校多几个名额,我们是一流学科,一般能分到1~2个名额;
(2) 如果今年我们申报的工程博士点获批,可能又会多20个名额。
所以,只要被导师允许参加面试的考生,即使没排到前12名,最后候补(需要等4个月,这4个月对于年轻的学生是煎熬啊,要不要找工作,还是孤注一掷地等下去)都有机会被录取,坚持了就有希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