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预答辩有感
(2018-04-22 12:39:32)
标签:
预答辩总结 |
分类: 计划与执行 |
昨天我的博士生与另外两名其他导师的博士生开展了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近期参加了不少博士生的预答辩,因为答辩季要开始了,有一些感受,总结一下。
预答辩的目的是请相关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前的最后把关,所以,主要是挑毛病。
我虽然是评委,但也感觉挑毛病真可怕,毛病越挑越细,不但让学生下不来台,我做为听者也觉得有点儿过了。
比如:
(1)规范虽然不满足学校发布的规范,但满足国家规范,应该不用修改,因为国家规范高于学校规范;
(2)汉语表达本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只要大家明白不歧义就行了,太追求表达准确,可能会失去一些美感。表达其实也不用千篇一律,能看出是谁写的,我个人觉得更好啊;
(3)评委太强势,学生不敢说话了,其实也不是答辩。答辩是有问有答,评委提问,学生回答。但回答是有技巧的,弄不好评委就给你扣上狡辩的帽子。比如我的学生本身就是船长,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评委说他有些引用的文献档次不够高,他没有回答。事后他跟我说:他的研究是将航海实践经验融入理论研究之中,而航海实践经验除了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外,还参考了相关船长发表的论文,而这些论文大部分发表在“低档”期刊上。我说你可以这么回答啊,为什么不说呢,这一点可以不修改。
导师同意预答辩,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小修改,最多能增加5分,扣字眼地修改最多有个1分的误差,如果不是争取优秀或在不合格的边缘,其实必要性不大。因为有时太细致地修改、精神过度紧张会额外增加新的错误,得不偿失。
预答辩后有部分学生都神经兮兮的,又来找我征求意见, 我大部分是安慰他们,尽心修改就好,专家的意见尽量尊重,个别意见不接受也无所谓,不要太紧张。
任何事情一过度就不好了,但分寸很难把握。
有时我会想:
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什么时候博士学位论文不写得那么厚,用简洁的语言写清楚贡献,然后证明贡献确实存在,不那么扣字眼,允许作者有个人风格(不那么规范),就好了。
不要急,夜深忽闻远鸡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