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史铁生用纸笔闯开一条路
(2019-10-10 09:58:57)“好好活”
——史铁生用纸笔闯开一条路
清清泉水
“好好活”,是史铁生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和期望,饱含着母亲的牵挂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我最初认识史铁生,是因为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这篇文章被编进七年级的语文教材,我反复读了好多遍,教了好几年,对这篇文章十分熟悉。我深切同情作者的不幸遭遇,他活到21岁就突然瘫痪了,这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他终生与轮椅为伴。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这是作者对自我的嘲笑,是一种诙谐的说法,也是一种无奈的实况。读罢此文,史铁生母亲伟大、无私的母爱与史铁生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愧疚都鲜明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很欣赏史铁生坦诚、真切、自然的写作风格。他善于解剖灵魂,善于批判自己。他在颓丧中透着坚强,他在自嘲中蕴含着洒脱。他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我很想找到他更多的作品来阅读。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中度过了许多寂寞而充实的时光,这个古园让史铁生暴躁的心逐渐冷静下来,他思考人生,面对自己的灵魂,进而读书、写作。在这个园中“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见,这个古园在史铁生的生命历程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位置,处处都可寻觅到母爱的痕迹。
在《想念地坛》一文中,史铁生开篇写道,“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一进园门,心便安稳。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史铁生需要这样安静的环境,才能让他暴怒无常的心情彻底平息下来。他需要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灵魂,“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着,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最终,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在这个园中,史铁生为自己觅到了一条出路,获得了写作的灵感。他在文中写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读到这儿,我真替史铁生高兴!他在安静的地坛中寻觅到一条出路。此后,他用笔尽情地倾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和见闻感受。
在《老海棠树》一文,作者在老海棠树上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时光,“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甚至,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送给“我”吃。奶奶在树下或与“我”聊天,或糊纸袋、做针线活、扫院子……史铁生与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度过了许多温馨、快乐的时光。
在《扶轮问路(代跋)》一文中,得知史铁生的几辆轮椅的来历,他靠着轮椅开启了走南闯北的历史,当然,这离不开热爱他的朋友们,他写道:“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他回了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他去领奖,还去过沈阳、逛过淮海路、坐过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等。有朋友甚至想把他带去西藏呢。最令人惊异的是,他还去了美如童话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文学讨论会,与大家畅谈“沟通:中国文学面对世界”。在瑞典导游先生的带领下,史铁生去参观了瓦萨沉船博物馆,去瞻仰了瑞典文学院。他后来还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这些宝贵的经历都成了史铁生美好的回忆,也羡煞读者。
史铁生顽强地生活,勇敢地与厄运战斗,他用笔作武器,为自己闯开了一条明朗的道路,也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生经历正应了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一定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
让我们都按照尼采说的,“热爱命运”吧!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让我们都铭记住史铁生母亲的嘱咐——“好好活”。“好好活”,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遇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不会辜负命运的精心安排。
“好好活”,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