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在家里读完了戴尔卡耐基著的《林肯外传》。林肯坎坷曲折的人生,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他的人生十分凄凉,给我的感觉如同他心爱的一首诗所形容的一样。
希望、失望、欢乐和忧伤,
混成一片,不拘阴晴;
微笑、泪珠、高歌和悼曲,
彼此追逐,有如白浪。
转瞬之时,一息之间,
如花美眷,竟成尸朽,
朝藏金屋,夕卧青冢。
嗟尔浮生,何骄之有?
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苦难而好学的林肯
1809年严冬,林肯出生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林肯的父亲是一个愚笨又无知的打短工的人。林肯的母亲是一个私生女,不曾读过书,不会写字,当她签地契时,也只画记号。她35岁时就去世了。后来,林肯的父亲给他找了个继母。继母待林肯很不错。她随身带来了5本书:《圣经》、《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天路历程》和《辛巴达水手》,林肯如获至宝似的阅读着。他把《圣经》和《伊索寓言》放在身边,随时翻阅,这两本书大大影响到他的文体、谈吐以及辩论的方式。
林肯15岁时,他认得字母,并且能够读一点书,但很费力。他不会写字。那年秋天——1824年——有一位流浪的教师,来到比奇昂河一带,在那里开办了一所学校,林肯和妹妹早晚得走4里路,穿过森林,受教于安德尔道西这位新教师。道西开办一间所谓“朗诵”式学校,孩子们要大声朗读,他认为这样可以知道他们是否用功。他在室内踱来踱去,手执教鞭,见到有人静默不语就是一鞭。学生们便喊叫得一个比一个响,往往在四分之一里外便可听见喊声。由于安德尔道西的教导和影响,林肯长大成人后仍然保持“朗诵”的习惯。
林肯读的课文是选自《圣经》里的章节,而字体则以华盛顿和杰弗逊的书法为楷范。他的笔迹酷似他们,十分流畅、清楚,人们都很欣赏,当时有一些不识字的人,常跋涉几里路请林肯写信。
他逐渐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在校的上课时间嫌太短,所以他把功课带回家。纸张稀少又昂贵,所以他用木炭在板子上书写。有时他就在刨平的木头上面作记号或计算,写满了,他就用刨刀刮去表面,重新再写。因为买不起算术课本,他只得向人借一本,将它抄写在信纸上,然后用细绳缝合起来,如此便有了自己编制的算术课本。
他不仅能写一些短评,有时甚至写几首诗。他请邻居给他指正,并把诗句背下来,然后朗诵给别人听。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文章。他年轻时已经表现出对受害者有深刻的怜悯心了,他的第一篇文章便是为动物求情的。
5个月后,他又转到另一所学校,但他受正式教育的历程,总计还不到12个月。然而,在这些时而中断的求学期间,他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爱好知识,渴望学习。
他被提名竞选总统后,说:“我成年时,所知并不多,仅仅能够读书写字而已。我从未上过正式学校,我目前仅有的一点进步,都是平时因急切需要而学来的。”
读书给他展开了一个新奇、从未梦想过的世界。可以说,读书改变了他,拓展了他的胸襟和洞察力。读书成为他最爱的嗜好。当他读到对他特别有吸引力的段落时,若没有纸张时他总是用炭写在木板上。后来他做了一本粗糙的抄写簿,用羽毛和浆果汁制成的墨水,写下所有他喜欢的词句。他随身携带这本抄写簿,用心研习直到他能够背诵许多长诗或词句。
当他到田园工作时也带着书本,休息的时候,他就坐在栅栏上用功研读。中午时,他并不是坐下来和家人吃饭,而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拿着书本,两脚抬得高过头部,沉醉于书中。
他常常给田间劳作的朋友们讲有趣的故事、笑话,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他幽默风趣的个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肯厌恶那种过分的劳碌和单调无味的生活,他渴望出人头地,和社会人士交际。在奥尔良,林肯终于找到几年来一直追求的机会,就是公开演说。在奥尔良,有一个“文学会”的组织,每逢星期六夜晚就在一间饭厅里聚会。林肯踊跃加入了这个组织,成为极活跃的人,他讲故事、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即席演说,又辩论一些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这项活动极其宝贵,它扩充了林肯的心智,激起了他的雄心。他发现自己有非凡的才干,可以用言语来影响别人。这个发现增加了他的勇气和信心。
在奥尔良,他认识了一个怪才杰克凯尔逊,他只管钓鱼、拉小提琴或朗诵诗歌。林肯喜欢他,与他结为好友,并且深受杰克凯尔逊的影响。与杰克凯尔逊的交往,林肯倾听到莎士比亚和伯恩斯等伟大作家的诗歌。莎士比亚令林肯肃然起敬,伯恩斯却赢得他的爱与同情。他甚至感到和伯恩斯同病相怜!伯恩斯也和一样贫困,出生在一间木屋里,伯恩斯也做过农夫。借着莎士比亚和伯恩斯的诗歌,林肯进入到一个充满意义和感觉的新世界,里面的一切都是可爱的。
从那时起,莎士比亚和伯恩斯便成为他最喜爱的作家。他所读的莎士比亚作品要多于其他人的作品,这对他的文体颇有影响。甚至在他进入白宫当上总统以后,南北战争的重担和忧虑,在他的脸上刻印着深深皱纹的时候,他仍然花好多时间读莎士比亚。他虽然忙碌,可是还同莎士比亚的权威学者讨论剧本,写信时还经常提及某行某句。
二、刻骨铭心的初恋
林肯的初恋情人是一间酒店主人的女儿——安妮,从他见到她开始,他就爱上了她。她是一个蓝眼褐发的美丽女子。林肯见到她时只有19岁,已许配给城里最富有的一个商人。然而,这个富有的商人却是一个大骗子,安妮和他的婚约也不了了之。林肯便开始发狂地追求安妮。林肯似乎只为着一件事活着——与安妮相间,共度时光。他俩情投意合,对他们两人来讲,生命已显示出一种神圣的温柔,一种新奇的意义。只要在她身旁,他就充满了快乐。沐浴在巨大的爱情中,林肯立下决心:他要做一个律师,他要安妮以他为荣。她赞许他的计划,并且打算一旦他学成法律,自己开业以后就结婚。林肯在爱情的鼓舞下,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不断请教有经验的人。
然而,不幸的是,这一对情侣快乐无忧无虑的岁月却极为短暂。1835年秋季,安妮得了伤寒病死了。此后几个星期,便是林肯生平最凄惨的时期。他不想睡觉,也不想吃,老是说痛不欲生,想要自杀。他的朋友们着急了,就把他的小刀拿走,还监视他,怕他投河自尽。他躲开人们,见了人也不讲话,象是没看见似的,好象在凝望着另一个世界,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每天他总要走5里路到埋葬安妮的公墓,在那儿静坐默想。遇有暴风雨,他就恸哭,因为他不忍心雨水打落在她的坟墓上。从此以后,林肯对有关忧伤或死亡的诗词,便有特殊的爱好,几乎着了魔似的。他会闷坐好几个小时一言不发,若有所思,垂头丧气,然后朗诵一些诗句。在安妮的墓前,刻着艾特卡李马斯特的诗选中一段诗句:
我虽默默无闻,
不朽音乐因我而生:
“永不怀恶意,惟慈悲待人。”
众生对众生可以宽容,
国家慈祥的面貌,
因公义和真理而发光。
我乃安妮罗特利基,孤眠青冢下,
为亚伯拉罕林肯终生钟爱,
忠贞相许,一朝永诀,
相忆之情,绵绵不绝。
虽我遗骨,化为尘埃,
愿我国土,永远光明。
生活中失去了安妮,林肯再也不曾有过快乐和满足了。林肯的法律同伴说过:“若说林肯20年来有过快乐的日子,我是从未看过。当他走路时,忧郁似乎从他身上滴落下来!”
三、如同地狱的婚姻
1837年3月,安妮死后两年,林肯离开了纽奥良,借了一匹马,直奔到春田镇,开始了他所谓的“实习”律师的生涯。1839年,一个叫玛丽陶德的女人主动追求林肯,并决意要与林肯结婚。玛丽举止高傲,目中无人,自以为高贵非凡,并坚信她有一天必定要做总统夫人。玛丽的姐姐谈到玛丽时,说:“她爱好虚荣、浮华、出风头和弄权。”而且是“我所见过最有野心的女人。这些说法丝毫不夸张,简直就是对玛丽为人及个性品质的生动概括。林肯和玛丽订婚后不久,她就想要改变林肯。她不喜欢林肯的穿着打扮,认为他过于粗俗。林肯的做法常常使玛丽生气,她经常向他唠叨。说话的口气,既不温柔,也不委婉。她一向苛责的态度,迅速地熄灭了男人的爱慕,她使林肯坐立不安,他不得不设法回避她。而且她还善妒,喜欢吃醋,不许别的女性接近林肯。林肯终于意识到他和玛丽在各方面都有冲突:不论在教养、背景、脾气、嗜好、或人生观都是如此。他们经常地相互激怒,林肯预感到他们的婚约必须解除,因为他们的结合将会凶多吉少。玛丽的姐姐和姐夫也同意这个看法。他们劝玛丽放弃和林肯结婚的念头,并再三警告她,他们个性如此不同,结婚是绝不会幸福的。然而,玛丽不肯听劝告。
婚期迫近了,林肯一天比一天消沉,萎靡不振。他的心神几乎失常,也许是这次无可言喻的苦痛,使他的脑子留下终身的伤害。虽然他确实已同意要结婚,但整个心灵却排斥着。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寻找逃避的方法。他在店里楼上的房间呆坐好几个小时,无意上班,也不出席参议会。有时凌晨三点钟他就起床,下楼来,在壁炉里生火,然后坐在旁边,凝视火光直到天亮。他吃得很少,因而体重开始减轻。他常发怒,躲避人们,也不与任何人交谈。他的心似乎在幽暗深渊里旋转着,他几乎失去了理智。他甚至写信给著名的心理医生叙述病情。结婚那天,直到晚上,他都没有出现。人们到处找他,黎明过后,林肯被发现了,他呆坐在他的律师事务所内,语无伦次。他的朋友们担心他精神失常了。人们给他请来了医生,医生建议多转移他的心思。
逃婚后3个星期,林肯给他的法律事业伙伴写下了他毕生最凄惨的一封信:
“我现在是人间最凄惨的人。假如我将内心的忧愁平均分给世人,恐怕全世界再也找不出一张笑脸了。以后我是否还能快乐,不得而知。我怕是做不到了,但要我继续生活在目前的状况下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假如我的心境不能好转,还不如一死了之。”
玛丽下定决心,她一定会和林肯结婚。
林肯也下定决心不再和玛丽结婚。他的心意非常坚定。
然而,不幸的是,林肯的一个密友的妻子是个非常爱管闲事的人,她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给林肯安排与玛丽会面。林肯是个软心肠的人,他没法再逃避了。玛丽告诉他,在道义上他非和她结婚不可。林肯被迫结婚了。他的朋友说:“依我看,林肯先生是为了维护他的信誉终于和玛丽结婚的,这样做使他牺牲了家庭幸福。他曾主观地、并仔仔细细地检讨过自己:他肯定他丝毫不爱玛丽,但他答应和她结婚。这可怕的想法,如同噩梦似的出现。终于他必须面对这一场信誉与家庭幸福的大矛盾了。他选择了前者,也附带地承受了多年的自我折磨、牺牲的痛苦,以及永远失去家庭的幸福。”
见面的当晚,玛丽就要求举行婚礼了,她不想等候、不想再拖延了,就连24小时都不愿拖延。那天正好是她24岁的生日。她的嫁衣早已送给别人,她只穿了一件简朴的白洋装举行婚礼。林肯把赴婚称为到地狱去。牧师给他们朗读庄严的结婚礼辞时,林肯始终面无笑容。他看上去简直象被宣判了死刑。林肯对于自己的婚姻,只提过一次。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却结婚了,那对我真是莫名其妙的事。”
婚后,林肯过着简直地狱般的生活。年复一年,他宁愿住在环境极差的乡下旅馆里,也不愿回家听太太唠叨、乱发脾气。林肯太太尖锐的大嗓门连对街都能听得见。凡是住在附近的人全听过她连续不断的怒骂。她折磨他,搞得他魂飞魄散。林肯时常心不在焉,冥想出神,一副游离于尘世和世间万物存在的样子。
多么可怕的生活!从此以后,林肯过上了地狱般的婚姻生活。
“噢,人骄傲些什么呢?
象流星飞逝,流云飞奔,
一道闪电,一朵浪花,
人生苦短,终归青冢。”
这样的诗,大概能给林肯痛苦的灵魂带来一些安慰吧!
直到1865年1月,林肯遇刺身亡,他才彻底摆脱了所有的痛苦和忧伤。
他的故事好象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有死了,才彻底得到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