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区2018年“魁星杯”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十佳博文揭晓
(2018-10-22 22:19:53)
标签:
核心素养黑龙江刘正生名师工作室黑龙江双城 |
分类: 海阔天空 |
双城区2018年“魁星杯”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十佳博文
我区2018年“魁星杯”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与日前结束,经过朗读、课堂教学展示之后,进行了撰写博文活动,现评出10篇最佳博文,特此公告。
1.《前行的路上》
2.《学问无尽 岁月难留》
3.《以学生为中心
4.《研修,我们在路上》
5.《爱语文,从爱上阅读开始》
6.《劲草知风 真金火炼》
7.《秋日三章》
8.《魁星点斗 绽放芳华》
9《我的成长之路》
10.
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
附:三甲博文
前行的路上
站在时光的洪流中暮然回首,惊觉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已走过了五个春秋,时间在一点点流逝,而我的教学理念似乎止步了。此时很想去给自己充充电,就在这时,学校下发了比赛通知,我很庆幸年龄符合要求。10月12日,作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我参加了双城区“魁星杯”的初赛——朗读比赛。比赛前,我的心情是忐忑的,把三到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每一篇都朗读了一遍,每天读给同事们听,很希望能进入复赛,很想去真正的上一节课,让专家和伙伴指点迷津,让我尽快走出“茫然无头绪”的现状。
如我所愿,当天晚上我接到了周校长发来的喜讯:经审核,你获得了参加双城区小学语文“魁星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技能展示的资格。10月16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实验小学的比赛现场,执教《丰碑》一课,课毕,多少有些沮丧,觉得和预设的不一样,不是很理想,自己欠缺的太多了!接下来我仔细认真的聆听了其他参赛教师的课堂展示,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让我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
一、精彩的课堂需要坚持不懈的钻研
出去上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锻炼,更是一种挑战。第一次出来上课,第一次用陌生的学生。出课之前仔细阅读过刘正生主任的《弹好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四重奏”》,也曾查阅过好多资料。但还是无法真正的落实在课堂上,理论上有了一些知识,我自认为我可以的,但是真正的去实践这节课发现欠缺的太多了,上好一节课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的是平时课堂中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平时在课堂中真正的去钻研和实践的结果。正如刘主任所说:“一节课并不是说你准备多长时间,你预设的多全面就能讲的精彩,有一些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是你无法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平时的积累。”
二、精彩的课堂需要课堂中的生成
大多数老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精心的去准备,但是往往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趋于形式化,而忘了课堂的实质。我觉得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精彩。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应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在课中出现纰漏,确实每个老师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一节课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作课时,就觉得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正如刘主任点评中所说:“这样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而是你很忙,学生很累”,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所以老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主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碰撞的火花。
三、精彩的课堂需要准确的评价性语言
我的课堂在评价语言上是不严密的,教学《丰碑》,在学生朗读军需处长的命令时,我是这样评价学生:“你读的真好,你能当将军。”刘主任点评中提到:“并不是课文读的好就可以当将军的,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当将军很容易”。的确,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影响着学生们,所以老师的语言要准确。昨天回到我的班级上课,我也尽量去规范自己的语言,也会特意的去听听学生的语言是否准确,不恰当时给予纠正。
总之,在刘主任的点评中让我收获了很多,我知道了一节课要从宏观去考虑,要整体去考虑,要让学生去主动思考,让学生学起来有意思,要有创新,要敢于挑战,设计课时要围绕中心去切入,设计课件时不该用的不用……这次收获真的太多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仔细的去研究去实践再去研究,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感谢刘主任的点评和引领,感谢同仁们的课堂展示,我会渐渐褪去“稚气”,前往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很快乐,因为有你们我不再迷茫、不再寂寞!
学问无尽 岁月难留
——参加“魁星杯”青年教师语文赛课活动的心得
双城区五家中心校
时逢九月,序属三秋。草木虽有枯荣,却也是春华秋实,正值收获的季节。双城区“魁星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及技能展示活动在区进修校初教部的组织下下接近了尾声。期间老师们通过现场指导朗读、青年教师课堂技能展示、研讨交流、专项点评等形式帮助青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对如何上好语文课有了新的认识,引发了关于如何教好语文的思考。
五年前,也是十月份,我成为了一个小学教师,当时那种得偿所愿的喜悦我至今难忘,带着那种一肩挑尽古今愁的豪情壮志我积极的投身到一线教学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任何理论支撑和方式方法的教学下,问题接踵而至。语言不精确、讲话的速度过快,语调缺少抑扬顿挫,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课堂容量过大,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时常是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拖堂”。 另外,在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一味地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只想着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只是重复地做完整示范。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以为自己一直走在教学的路上,却没想到,其实是渐行渐远。
也许是真的只有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间节点,才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正当我彷徨失措,苦无头绪的时候,我接到了“魁星杯”青年教师大赛的通知,就好比一个在大海上迷失方向的人,突然看到了不远处的一座灯塔。我不假思索的在报名表上填上我的名字。参赛的目的只有一个,去学习,多听多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开始了参赛前的准备。朗读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短板,不懂朗读技巧,感情不够丰富、细腻,急得团团转。我就在网上找范读视频,对着镜子,一遍一遍的学习,模仿,努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赛的前夜,听着床边钟表的滴答声,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反复的在心里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初衷是什么?结果并不重要,竭尽全力去争取,享受过程,这就足够了。如此释然,放下思想的包袱,轻装上阵。
当我接到进入复赛的通知时,大喜过望。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优秀,也许是为数不多的男选手吧,评委老师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帮助我成长,挺感激的。所以,也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接下来的准备工作,也是有序的进行着。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思考、选择,确定教学方法。20分钟的课堂展示,时间非常紧张,我想的是怎样注重实质。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最后决定只选课文中的一段动作描写,择要而教,然后扩大效果。同时,也极力的想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想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的问题,因此,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并没有特别用心。总觉得课件会把原本能用思维解决的问题,变成了用感官感知的问题,舍本求末,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只围绕着课文的一段文字展开了教学设计。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之前的预设到了课堂生成阶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先是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严重不足,一厢情愿的预设,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无法适应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课堂上,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发言往自己的思路上拉,如果学生的答案不符合我之前的预设,我就草草的指向另一个学生,直到与我预定的答案相同。这就造成整个课堂学生们完全无法产生智慧的火花,不能推动学生思考和想象。而且,由于预设问题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多思,多想,多问,只是一味的听我在讲台前自问自答式的讲述。正如课后刘正生老师指导我时所说的那样:“预设的问题格外零散,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而且,整堂课没有引导学生去好好阅读,而是不断地提问,寻求答案,认为答案出来了,书就读好了。教学语言不清晰,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刘老师的原话并非如此表述,而是十分委婉,看得出刘老师的教育艺术和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关爱。但却是一语中的,直指问题所在,令我茅塞顿开。其实,好多问题的答案课文里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阅读课文后完全可以自悟。像这样无效的问题,价值何在呢?另外,诚如刘老师所言:“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你所有的预设都是建立在之前的教学意图上的。思想高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你的思维角度和对课文的切入点的不同。当你站在世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思考才会更清晰,透彻。你的课才能不落俗套,孩子们才能学有所得,所用。”这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它可以让你同样的生活,有不同的风景;同样的环境,有不同的心境;同样的文章,产生不同的见地。当然,这种思想高度是他人可望而不可及。一个人的眼界与思想,和他的人生阅历有很大的关系。但凡事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是一笔人生财富,这笔财富,完全属于你自己,没人可以拿得走。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未来学习的方向。走了这么久,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与其蹉跎岁月,不如知耻后勇,奋力向前。更何况,青春如吉光片羽,稍纵即逝。既然已经在路上了,就风雨兼程吧!再次感谢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前辈与同仁,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漫漫求学路,希望我们能一路相伴,一起成长。
双城区第八小学 张雅新
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感谢它带给我的这份“幸运”。当我知道自己要参加此次“魁星杯”教学大赛的时候,内心无比激动!对我这样一个“新手”来说,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是第一次,我既要经历比赛激烈的角逐,也要面对接下来无数的未知:二十分钟的教学怎样设计?现场抽签将要面对怎样的学生?学生没有预习怎么办?进不去复赛怎么办?就这样,在彷徨与兴奋中开启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成长之旅。
初赛的方式是朗读课文,为了能够在朗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我在学校的教室、家里的客厅不分地点的练习;对着家人和同事不分对象的彩排;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虚心请教;利用网络模拟朗读。在初赛之前,非常荣幸地得到了相关业务领导的指导,通过她们悉心的专业性指导和示范,让我学会了语调的快慢升降、抑扬顿挫;学会了心随文走、表情到位;学到了朗读需要的是气场和自信;更感悟到了要时刻关注倾听者——学生的反应。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己“十一”七天假期的苦练,我顺利地进入了复赛环节。
复赛环节对我来说更具挑战。接到通知后翌日早早开始选课,修修改改,整个周末都在“质疑-分析-定型-质疑”的循环中挣扎着。为了达到自己心中满意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思忖着微信群里的通知,读到“为学生而教”时,我在想怎样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学本真”。在我看来,就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最终的落脚点落在学生身上,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挖掘学生无限的潜能,即刘主任在《弹好核心素养下的四重奏》里提到的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基于这些,我认真聆听每一节赛课老师精彩的课程。通过老师的点评让我知道了,《难忘的故乡》要围绕中心问题切入,让整节课阅读与思考、体会与感知齐头并进;《桂林山水》这两节课反复读和教师范读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去年的树》板书模式新颖,通过学生的对话进一步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诚交流;《电影的诞生》让我意识到,语文课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满足好奇心;《丰碑》让我学到讲授这一课时,不一定需要慷慨激昂的悲壮言辞,平和的态度、饱满的情绪一样可以打动学生;《莫高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性散文,两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享受;《哈尔威船长》直奔主题,干脆利落,以四次命令为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近船长的内心世界,让船长的形象立于学生心中;《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授课老师极具亲和力的教态,优美的语言,仿佛真的带学生到了春季的小兴安岭畅游一番。由于我讲授的是《掌声》一课,所以另外两节《掌声》课,我站在同课异构的角度去分析,罗莹老师的课深入文本,唱歌导入,不仅拉近师生距离,还使这个老师在学生眼里变得有些“特别”;董杰老师的课更侧重一个片段,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稳而扎实。可以说,复赛的每一节课都有各自鲜明的主题和亮点,让我受益匪浅。这些课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我非常珍惜此次活动,从始至终都盼望着得到各位老师更专业的指导。可是,当听到刘主任的这句:“八小张雅新,下次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教学目标标出来。”此时我恍然大悟,我心里时刻牢记的“为学生而教”,几天下来却失去了它最初的“本真”。一直努力追求着天衣无缝的环节、词藻华美的过渡语、所有环节的流畅性,最终被这样一个低级错误摧毁。为了能够给评委老师留下认真严谨的好印象,我特意向人请教了教学设计的段落、字体、字号等文本格式的排版,真是只顾面子不顾里子。虽说“教学目标”等环节自己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是有的,但留给听课者的却是平平淡淡的教学环节,这不是舍本逐末吗?事到如今我仍为自己的失误感到不解。但无论怎样,从初赛入围到选课、磨课、上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学会了很多。真切地感受到磨课是过程,上课是锻炼,评课是升华。课堂就像一门艺术,如能做到刘主任所说的“理念要落地,技能要提高,底蕴要增强,课堂才会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也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学本真,才能让课堂这件真正的艺术品更具价值,更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