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光曲》教学设计A

(2016-01-20 21:06:04)
标签:

黑龙江

教学设计

刘正生工作室

月光曲

分类: 教研之窗

            执教者:哈尔滨市双城五家镇中心学校 朱国茹

       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体课文。文章意境优美。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把读者带入到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联想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及贝多芬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段,感受乐曲意境美

    1.读文变画

    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把你带入了怎样的画面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让语言变成画面。

    2.由画想曲

    又是什么让皮鞋匠有如此美好的想象?板书:月光曲

    3.由曲及人

    这是一首钢琴曲,让你想到了谁?三年级时,我们曾与这位“乐圣”有过一面之缘,面对贵族的无礼和侮辱,他怒不可遏,拂袖而去。那天,他演奏的正是今天我们要研读的名曲——月光曲》。

    谁能用“贝多芬  月光曲”说一句话。(指几同学括句)适当加入月光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扩句。

   点评从重点段落导入,由字到曲,由曲到人,又联系学过的课文回到月光曲,巧妙自然体现了教材前后段的联系。让学生用词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又很自然引出课文第一段内容,使课堂松紧密,环环相扣。

出示第一段: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读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点评文中第一自然段时间是一百年前,而根据资料此曲创作于1801年,学生不难推算,距离现在已是二百多年。课标中鼓励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由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初读传说,了解创作过程美 

月光曲究竟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美丽的传说。自由地朗读课文,抓住要素简要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印像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这一环节通过让生简要叙述月光曲谱写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力及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对传说有个大致地了解,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内容打下基础。

    三、细读故事,追寻创作情感美

    1.过渡:面对王亲贵族,贝多芬说过,“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而偶遇穷兄妹俩,贝多芬却一弹再弹,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倔强的音乐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到10段,找一找,划一划你认为重要的因素。(读、找、划)

    2.谁来说一说,你认为打动贝多芬的是什么?这里边有几个关键点看看谁的眼睛最亮。

    引导学生概括:琴声   对话   感慨   月光

    这个顺序能变吗?为什么?

    点评通过让学生寻找打动贝多芬的关键点,让学生抓住重点,并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3.细听琴声

    这些又是怎样激起贝多芬内心情感的波澜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一起重回那个美妙的夜晚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此时,我们正走在——(   )的小路上。你听到了什么?

    理解断断续续:(1)断断续续在这里指什么?(2)联系下文,你能分析出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吗?(3)从这断断续续琴声贝多芬听出了什么(4)他想——(让学生补充)

    点评课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环节,教师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断断续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4.细听对话

  (1在这样一个小镇,在这寂静的夜晚,居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弹得断断续续,怎能不让人感到——好奇。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一段谈话。请同桌合作读一读对话,注意的音变。

  (2)(出示对话)选两人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细心同学会从对话中听出更多的内容来。

 (3)你听出什么了。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重点理解随便说说”。

  练习朗读:盲姑娘的话要读出渴望

      哥哥的话读出内疚

点评这部分对话,采取对读的方式,去掉叙述语直接对话,很容易使人进入到情境中去,仿佛我们就是贝多芬,真真切切听到皮鞋匠史妹的对话也就更能理解贝多芬情不自禁推开门进去的感情。

  (4)如果你是贝多芬,听到这里,你会怎么做?

 (5)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读了这句话,结合课文你想说什么。

点评这个地方引入贝多芬的这句名言恰恰吻合了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5.细品感慨

(1)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赞叹?一曲结束盲姑娘激动地说——

出示句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你关注了哪个字?“多”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作者用两个多是要突出什么?两个“您”中间为什么用逗号,有什么不同?(第一个是猜测,第二个是肯定)

(3)指导读出赞叹和惊喜的语气

   (4)此时,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点评这句话中抓住两个多,两个您,赞叹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四、再读画面,想象乐曲旋律美

    1.琴声响起,我们的眼前又浮现了这样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这样的景象。

    2.从画面中,你能感受到旋律的变化吗?请你用开始——接着——然后的顺序说一说乐曲的音量及节奏的变化。

    3.透过文字我们不仅仿佛看到了海上升明月的美景,也仿佛真正听到了那美妙的琴声,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4.这么美的画面应该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一齐试着背一背。

    点评这节课里,并没有播放乐曲,因为农村学生很少听乐曲,不如让学生通过文字想像画面,再通过文字推想旋律的变化。学生完全沉浸在文字中,读中感知,读中想象,读中推理。

    五、拓展,感人物心灵

1.当我们还陶醉在画面中的时候,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因为他要把刚才的曲子记录下来。轻轻地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这来去的中间,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呢?

2.那么这首《月光曲》究竟是怎样的,你想听吗?另外这首曲子真的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吗?乐曲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呢?你想知道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到听一听,再找到相关材料读一读,会有新的发现等着你。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巨人,他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阅读。

   点评从人到曲,从曲到人,又由人回到曲。教师带领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最终使学生对月光曲仍有神秘感。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课散但曲未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