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简介
(2011-03-20 21:23:36)
标签:
杂谈 |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取八百里伏牛山美景集于一室之意。因道教始祖老子归隐修炼于此,被唐太宗李世民钦封为“老君山”沿袭至今。自北魏山顶建庙纪念老子以来,数千年香客不断。明万历皇帝朱翊均将老君山封为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齐名的“天下名山”之后,香火更为鼎盛,逐渐成为豫、陕、皖、鄂香客朝拜的中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八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君山海拔2192米,为河南省最高、最大、最著名的山脉。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原屋脊”。
老君山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分为道教文化区、生态旅游区、森林观光区、休闲度假区、野营探险区和生活服务区六大功能区,近两年老君山生态旅游区投资5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0万元),将道教文化区和生态旅游区贯通,形成两日游环线。开发建成了老君庙景区、石林景区、马鬃岭景区、君山瀑布景区、舍身崖景区、老龙窝景区等八大景区,精品景点124个,初步具备了接待能力。
老君庙座落之处为当年老子归隐建庵之所。老子当年辞官,因嵩栾之道原始林海、人烟稀少、山险水阻,故西出函谷,绕道卢氏,归隐此地。北魏时有信士在山顶建庙纪念。唐时,太宗认老子为宗,并派尉迟恭监修老君庙。
老君庙面南而居,天门中开,巨阙壁立。东有晾宝台,西有玉皇顶,南有仙人桥,北有朝圣峰。马鬃岭侍驾于侧,狮子峰仆伏于足,莲花峰出其左,晒人场居其后。
这里仙景宝地、奇峰林立,尤以盘龙神龟负道祖为最,亮宝台、玉皇顶、晒人场、三龟鼎负、盘龙翘首仰望道祖,实乃君山之奇。古语云: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老君庙几经战火,几经修楫,一直保存着铁椽、铁瓦的“铁顶太清观”原貌。现存庙宇主殿为公元2000年开发旅游后重建。殿内供奉主神为太上老君,配享香火者均为道教供奉诸神。
这里是通往老君庙的一个自然天阕。方位南北平行于子午线,因而取名“南天门”。天门两侧双峰对峙,左为晾宝台,右为玉皇顶。据传为南天门守门二将军化身。其缩影在天门入口处。两壁突兀直插云天。高差88米。是道教文化区八大奇景之一。
朝阳洞
此洞冬暖夏凉,为老子初到君山时栖身之所。相传此洞乃原始天尊为佑老子修道所设。石洞面南而居,虽隆冬季节,亦温暖如春。故名。
后老子得道将其母供奉洞中,故又名:太上老母洞。
玉皇顶
相传为老君所骑青牛犄角所化。在马鬃岭开发前,是老君山极顶,海拔2192米。上建玉皇大帝庙,因而得名。
石林位 于老君山南坡,从南天门直下便是。面积约2平方公里,因区内石峰林立而得名。据不完全统计,大小峰有千余座。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赵逊先生看后指出:老君山南坡石林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老君山成为中原道教名山之后,历代道教信徒与香客则以自己的想象与愿望赋予老君山很多神化传说。他们对石林成因的解释是:佛道众弟子为观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讲经论道而聚集于此。
老子悟道石为石林中一高15米的侧半身道士像形奇石。峰顶灌木俨如发髻,灌木下面2米处缺口酷似人眼,眼下3米处凸出的石片构成了高高的鼻梁,下面的缺口犹如充满笑意的人口,其重影效果构成一幅和蔼可亲的老道坐像。与面前这一同高的石壁,被人称之为老子悟道。据传,老子初到老君山时,常在这里打坐修炼,成仙之后,凡体化为山峰。
千年太白杜鹃林
老君山太白杜鹃林位于海拔2000——2100米之间的马鬃岭上。蜿蜒千余米,面积6公顷,最大胸径30厘米,最高树龄998年,单株树高4.5米。多数为胸径5---6厘米的中龄太白杜鹃。
马鬃岭
老君山属于侵蚀石质山地。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岩壁。马鬃岭是其中海拔最高、规模最大、面积最广的一个。马鬃岭海拔2200米,长约1500米,旅游面积40余亩。由马头、马脖、马背、马尾等四部分组成。南边是悬崖绝壁,北边是灌木群落。主要有箭竹、杜鹃、石缝子梢等植被,以杜鹃居多。站立崖顶,南可一揽石林全景,北可将山城栾川尽收眼底,在这里可观赏主要景观有:主峰秀色、君山云海、君山日出、君山夕照、千峰叠嶂、石林叠翠等。是老君山的著名景观之一。
据传八仙是赶赴老君山听如来佛祖与太上老君讲经论道之会来迟而呈慌张之状的。
八戒迎亲
八戒迎亲位于聚仙宫景区海拔1845米处。相对高度25米。由21块岩石组成。头顶是一块V字形得胜石,犹如佛家的帽子。换个角度观看却是一幅天然太极图。像耳朵,如鼻子,似肚皮形状,不同形状的岩石恰到好处地放在不同的地方,共同组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仰面八戒像。喜眉笑眼之态恰似遇到了喜事,人称:八戒迎亲。